癌癥,可能是現代醫學中最為難纏的一位“惡魔”。自然而然的,在我們日常的體檢中,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就成了“我要如何篩查癌癥?”
?
于是,一個看起來非常直觀的檢查項成了大家關注的目標:腫瘤標志物。不同于血常規等一系列反映身體的狀態的血液相關指標,腫瘤標志物往往會帶來一種預判病情的錯覺。
?
于是,一旦腫瘤標志物超標,就往往會引起一陣恐慌:
“醫生,腫瘤標志物超標了0.5!我是不是已經患癌癥了呀?”
“醫生,我的AFP(肝癌特異性腫瘤標志物)超出正常值了,我這是患上肝癌了嗎?”……
?
如此多的疑問,我們將在本篇科普中統統解釋。
?
1
腫瘤標志物到底是什么?
?
腫瘤標志物到底是啥?簡單來說,就是人體產生的各類蛋白、糖類、酶類、激素類物質。事實上,腫瘤標志物確實可以作為癌癥早期篩查的項目,但單次的,升高幅度較低的腫瘤標志物超標結果參考價值都相對有限。
?
臨床上,感染、炎癥、妊娠等一系列情況都可能出現腫瘤標志物上升的情況,而更常見的是部分人群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抽煙喝酒、熬夜等等情況)也會造成腫瘤標志物升高。
?
所以,在臨床上,醫生們通常對腫瘤標志物單次的小幅波動不會有太多注意,反而會更關注一段時間內檢查人員腫瘤標志物的變化趨勢。[當然,如果某位體檢人員某項腫瘤標志物特別高,例如CEA或AFP(肺癌及肝癌特異性腫瘤標志物之一)達到幾千或上萬,那真的需要引起重視]
?
雖然腫瘤標志物不作為確診癌癥的實際證據,但在特定情況下,其納入防癌體檢中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少數腫瘤標志物相對而言比較敏感,如AFP(甲胚蛋白)對于肝癌,臨床上通過影像、肝病病史及AFP數值異常升高作為診斷肝癌的證據。
其他異常升高的腫瘤標志物同樣存在檢查者存在腫瘤的可能。
?
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防癌體檢都需進行腫瘤標志物檢測。
?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檢測者是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生活習慣較好,沒有癌癥家族遺傳史,在正常體檢中抽出五、六管血液來檢測腫瘤標志物。
結果,小伙子突然某項指標超出正常值,因此大為緊張并進行一系列額外的全身檢查,最后發現僅僅是因為前一天晚上沒有睡好造成的。
這樣額外的檢查是醫生不希望看見的,不僅浪費了自己的錢包,浪費了醫療資源,還讓小伙子接受了原本不需要的精神緊張、輻射等等不良因素。
?
對體檢中腫瘤標志物的檢測,我們更推薦高危人群進行:
- 40歲以上,吸煙指數重度吸煙(吸煙年限x每天吸煙支數>400)的人群;
- 40歲以上,有酗酒情況或肝部疾病(甲肝、乙肝、丙肝、肝硬化等)的人群;
- 40歲以上,胃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慢性胃炎的人群;
- 40歲以上,有癌癥家族遺傳史(直系血親中超過一人患有同一種癌癥)的人群。
?
除了進行癌癥篩查外,腫瘤標志物在癌癥的臨床治療中,對療效判斷、預后評估、腫瘤的復發及轉移等情況輔助診斷的效用更為明顯。
?
2
輔助抗癌?腫瘤標志物
可能是重要的工具之一
?
在癌癥篩查中腫瘤標志物沒有太大意義,但在患者抗癌的過程中,腫瘤標志物往往能較為方便的判斷癌癥治療效果。利用好腫瘤標志物變化來判斷治療的療效情況,對于醫生及時調整抗癌策略、把握整體治療流程的意義非常重大。
?
事實上,每位患者腫瘤標志物檢查結果都是不同的,有的患者腫瘤標志物會出現完全正常,有的則會高達數萬甚至數十萬。這就意味著我們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它們變化。因此,確定患者自身特殊的腫瘤標志物變化情況,是通過“腫標”判斷病情好壞的基礎。
?
可靠的評估體系必須具備兩個特點:“特異性”與“敏感性”:
?
特異性意味著著腫瘤標志物變化是否符合病情。舉個例子,檢測中我們發現某位肝癌患者的AFP(甲胚蛋白,肝癌特異性腫標)高于正常值,那么他的腫瘤標志物是具有“特異性”的。相反,如某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們的AFP超標就不具有特異性。
?
而敏感性,代表著這位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是否會隨腫瘤的進展與否而發生變化。同樣舉個例如,動態檢測中,如果我們發現某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細胞肺癌特異性腫標)在治療中隨著腫瘤大小的變化而升高或降低,并且符合治療趨勢,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他的腫瘤標志物具備敏感性。
?
在確定了可靠的腫瘤標志物(同時具備特異性與敏感性)后,患者或醫生就可以通過腫瘤標注物的具體變化,來詳細判斷患者病情的情況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于醫生及時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有著十分重大意義。同時患者也可以根據自己動態腫瘤標志物的變化,來及時判斷某種藥物是否耐藥,避免耐藥導致的病情進展。
?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通過腫瘤標志物來判斷病情,只是一種醫生們抗癌的輔助手段,絕不能代替隨訪病情的金標準——影像檢查(包括CT、MRI、PET-CT等等)。
?
?
“以上信息僅供您參考。如有任何問題,請咨詢醫療衛生專業人士”
想了解癌癥的科普、預防及治療,癌癥心理咨詢等,請搜索我們的三個公眾號:1,女性癌健康;2,植物硒教授;3,癌友群,關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