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啊,你走了我可怎么辦啊!”
“嗚嗚嗚嗚……您為什么要這么想不開……”
天還沒亮,村頭的老王家里就傳出了痛哭聲。不一會兒,救護車就來了。有好事的村民悄悄走到老王家圍觀,看到老王被抬了出來,口吐白沫,已經不省人事。
原來,老王2年前被查出了肝癌晚期。
一聽說治療癌癥要花很多錢,本來就家境困難的老王,在確診的那一刻就決定放棄治療了。
后來,老王就一直在家治療,偶爾去村里的老中醫那里開一些中藥來吃,但是沒什么效果。
隨著癌癥的進展,老王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后連路也走不了了,整個人骨瘦如柴,已經沒有了人形。
那天,老王趁著家人外出干農活的空隙,翻出老伴兒買來準備除草的農藥,一飲而盡……在醫院搶救了幾個小時,仍然沒能救回來。
癌癥患者自殺現狀
對于醫院急診科的李醫生來說,像老王這種因為癌癥自殺被送到醫院的人不在少數。
“有的人是因為沒錢治,有的人是因為到了癌癥晚期沒法治,有的人是一聽說癌癥就自己嚇自己……”談起癌癥患者的自殺原因,李醫生感慨地說道:
“其實有的癌癥患者治愈的希望還是相當大的,但是他們連嘗試都沒有嘗試,就選擇匆匆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基于英國國家癌癥登記中心數據庫的一項研究顯示,從1995年到2015年,被納入符合篩選標準的4722099名癌癥患者中,有2491名患者因自殺死亡,其中男性1719 名,女性772名,占所有死亡病例的 0.08%。
由于病痛、貧困、抑郁等原因,許多癌癥病人的生存現狀十分痛苦,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自殺已經成為癌癥患者一大致死因素。
為什么自殺?主要是熬不過三道坎
疼痛是癌癥患者要經歷的第一道坎。
癌痛是受腫瘤壓迫,或者侵犯神經組織,引起持續性疼痛的一種癥狀。根據統計,我國癌痛發生率為61.6%,四分之三的晚期癌癥患者伴隨著癌痛。
有70%-90%的癌癥患者在癌癥的進展期會出現癌痛,其中,有1/4的病人會因為忍受不了癌痛的折磨而離世。
貧困是癌癥患者要經歷的第二道坎。
從查出癌癥,并決定治療的那一天起,這個病對于癌癥患者全家來說,就是個無底洞。
2016年,有調查小組對1.45萬名癌癥患者治療癌癥所需花費做了數據統計,調查顯示:在我國,每一個癌癥患者每年需要花費6萬元人民幣在癌癥治療上。
而且,這只是粗略估計,不同類型的癌癥患者,由于病情的不同,花費也不一樣。
進口抗癌藥物多是“天價”,尤其是進口靶向藥,價格昂貴,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心理是癌癥患者要經歷的第三道坎。
癌癥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況都極為脆弱,對疾病、治療、死亡的恐懼每時每刻折磨著他們,于是就產生了焦慮、抑郁、孤獨的情緒。
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中,有30%-50%的患者存在抑郁癥狀,而且抑郁常同時伴有焦慮等癥狀的出現。這些情緒交織可能產生輕生念頭,引發不幸。
身心俱疲的癌癥家屬
在癌癥患者自殺的背后,同樣痛苦不堪的,還有癌癥家屬。
在陰暗的腫瘤科,病人躺在床上遭受折磨,而癌癥家屬卻要常年奔波于家和醫院這兩點一線。
作為病人家屬,他們不僅要想辦法支付高昂的治療費用,還要抽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照顧病人,用殘余的勇氣和毅力撐起一個家。
但是,他們卻常常會被忽視。面對巨大的壓力,不少癌癥家屬也痛苦不堪,整天以淚洗面,一度崩潰。
悲傷、憂愁、恐懼、忍耐、厭倦……張可覺得自己快撐不住了,朋友勸她去看心理醫生。張可打聽了一下價格,退縮了。
去年,張可的父親在單位體檢的時候被查出肺癌晚期。
在經過一系列檢查之后,醫生讓張可做好心理準備,她父親估計撐不過一年了。張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結束第一階段化療之后,原本體重150斤的父親,就只有不到80斤了。
“看起來就像一具骷髏。”張可強顏歡笑地說。在化療期間,由于發生了強烈的副作用,張可父親一天到晚發脾氣,不愿意吃東西,也不愿意吃藥,還說要跳樓……張可身心俱疲,但為了父親著想,她還是耐心地勸解他。
那段時間,張可既要在醫院照顧父親,又要四處湊錢,為了減輕心中的苦悶,張可每晚都用酒精麻痹自己。
不久前,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張可的父親終于熬不住,從高樓墜下。張可握著父親冰涼的雙手,心痛之余卻也感到一陣輕松,為父親,也為自己,她哭了。
其實,癌癥作為一種重要的負性生活事件,不僅給患者,也給癌癥患者家屬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所以,在關注癌癥患者本身的同時,我們也要給癌癥患者家屬給予心理的幫助、疏導、治療。
參考資料:
[1]《上海出現“癌癥旅館”:癌癥患者和家屬蝸居只為看病》.廣州日報.2015-05-06
[2]《國家癌癥中心:健康生活方式 助力癌癥防治》.央視網.2019-09-15
[3]《長沙癌癥街:數百患者及家屬常年租住 多來自農村》.中國青年報.2014-05-28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