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體檢報告中,時常都可以在很多的地方看到“息肉”這樣的字樣,而發現息肉的時候,往往又沒有什么特殊的不適反應。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樣的息肉需要治療嗎?這些息肉會癌變嗎?這樣的息肉癌變的概率有多大?
一說到“息肉”,他可不是一塊正在休息中的小肉肉,而是指在組織或者粘膜表面生長的,呈現出贅生物樣的組織。由于不同部位、大小、形態、組織病理學、伴發癥狀的息肉具有著不同的生物學行為,部分息肉也就具有了一定癌變的比例和可能性。所以,在臨床上面對息肉還真的不能太大意,更不能放任自由。
結腸息肉:在臨床上,結腸息肉一般沒有任何癥狀,多數是在腸鏡檢查中被發現的,部分患者可以表現為因為腸套疊而引起的腹痛和腸道出血表現,也有患者出現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等癥狀,這些也是引發實施腸鏡檢查的主要原因。在臨床上長絨毛的息肉癌變的幾率比較高,最高時候可以達到30%。多發性息肉的癌變率高于單發息肉。對于直徑大于2cm的息肉則是需要倍加小心。
而家族性息肉病則是目前公認的癌前病變,若不及時治療,幾乎肯定發生癌變。對于單個息肉,體積較小,表面光滑,帶有蒂樣的息肉一般為良性,臨床上可以以觀察為主,如果實施了手術鉗除息肉,則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癌變的風險。而對于多發的、貼著腸壁生長的,并且直徑大于2cm的息肉,其惡變的風險明顯增大,這樣就建議盡早手術切除。其實,對于腸息肉而言,最大的建議還是及時處理,切不可拖拖拉拉。
胃息肉:生長在胃部不同部位的息肉,其癌變的風險性差異較大,胃體下部的息肉多為良性,癌變可能性也小,而胃竇部位發生的息肉以腺瘤性息肉為多見,癌變的風險也較高。整體而言,直徑大于2cm的息肉危險性會明顯增高,如果合并了幽門螺桿菌,或者是數目多、形態扁平的胃息肉,一般就需要及時切除處理。
膽囊息肉:膽囊息肉在近年來的體檢中發現率明顯提高,相關的臨床表現卻沒有那么顯著。對于息肉而言,息肉越大,癌變的風險越高。單發息肉尤其是直徑大于1cm的,直徑小于1cm但短期快速增長的,膽囊息肉合并慢性膽囊炎的則需要盡快實施手術切除治療。對于較小的息肉則需要每半年即復查一次,觀察疾病的進展。
鼻息肉:鼻息肉多數為炎癥性息肉,極少會發生癌變。單發的,較小的鼻息肉,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多發性鼻息肉并伴隨有出血表現的,則需要盡早進行手術進行治療。
聲帶息肉:聲帶息肉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長期發聲不當、長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癥等因素有關。臨床上,發生聲音嘶啞超過2周的患者,需要積極的實施纖維喉鏡檢查判斷疾病狀態,同時決定是否對聲帶息肉實施手術治療。
子宮息肉:慢性宮頸炎,長期受到局部刺激的人群容易引發宮頸息肉。無癥狀的小息肉、單發息肉可以定期監測。多發性息肉,大小超過1cm的則需要盡可能地手術切除。宮頸息肉是否會發生癌變,以及宮頸息肉與宮頸糜爛、宮頸癌之間關系尚有待于進一步的觀察研究,但是這并不影響對于慢性宮頸炎癥的積極治療。
在臨床上,絕大部分的息肉都是良性的。在諸多的息肉中,腸息肉、胃息肉可能與惡性腫瘤癌變之間的關系會更近一些,由此說來,息肉還真的不是一塊正在休息中的肉肉。但是,也完全沒有必要過分緊張、恐慌,即使是腺瘤性息肉,這種癌變風險較高的類型,其發生癌變得過程也是需要10年之久的,這就要求大家給予他足夠的重視,同時實施科學的隨診計劃,注重前后比較,謹慎對待即可。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