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介入治療
我們都知道,外科治療靠手術,內科治療靠服藥。
但有些患者做手術擔心創傷大,身體受不了,靠單純用藥治療又覺得不夠聚焦和給力。因此十分糾結。
這個時候,介入治療就派上用場了。它是介于外科和內科之間的一種治療方式,一種“不用刀”的手術。它主要依靠“打針”來 “餓死”、“燙死”、“凍死” 、“電死”..腫瘤。
圖片來源:網絡
介入治療對于腫瘤患者常具有這些優勢:
1、局部藥物濃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小
2、治療定位準確,且可多次進行
3、手術創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
介入既避免了手術開刀帶來的創傷與痛苦,也避免了單純靠藥物治療帶來的全身毒副作用。
目前介入治療針對肺癌、肝癌、肝轉移癌、胃癌、食管癌、腎癌、胰及十二指腸腫瘤、宮頸癌、膀胱癌、婦科腫瘤、肢體腫瘤等都有不錯的成效。
隨著研究的展開能進行的針對性治療方式越來越多,腫瘤的死法也越來越多。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不用刀的手術是怎么做的。
介入治療主要分哪幾種?
經動脈栓塞
腫瘤也像人類一樣,需要“進食”。許多腫瘤是依靠 “供血動脈”來獲取營養物質。如果我們在動脈血管內插入一根細小的導管,用微小的栓塞顆粒堵死腫瘤的“供血動脈”,那腫瘤就失去了營養來源,被“餓死”了。而這種方式就是“經動脈栓塞”。
如果說傳統手術是給腫瘤做的,那介入治療科的經動脈栓塞手術就是給血管做的。你可以把血管想做是一根“水管”,你用碎石子堵住,那水就留不通了,水中的魚蝦(營養元素)更是過不去了。
所以這項技術,特別適合那些血供豐富的腫瘤,例如肝癌。肝癌的血供95%~99%來自肝動脈,而正常肝組織的血供只有一小部分來自肝動脈。所以用手術堵住肝動脈能可有效阻斷腫瘤的血供,使其縮小壞死,但對肝組織血供影響較小。
現在,經動脈栓塞是公認的肝癌非手術治療的首選方法。化療栓塞聯合射頻消融相比外科手術,對患者的損傷更小。而對早期肝細胞肝癌的療效也顯示,其患者遠期生存率和無疾病生存率都與單純外科手術切除相似。
局部灌注
談到化療,很多人都能想到“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那有沒有一種方法,在使用化療時盡可能減輕不必要的痛苦呢?答案就是:局部灌注。
在接受局部灌注時,醫師會將一根很細的特制導管在影像設備的引導下插到腫瘤的供血動脈內,再通過導管注入化療藥物。
這樣帶來的好處是:
1、腫瘤接受的化療藥物濃度較高,加強了化療藥物殺滅腫瘤細胞或抑制其生長的作用;
2、機體其它正常部位接受到的化療藥物非常少,全身毒副作用低;
3、局部灌注的用藥量較全身化療少,一般僅為靜脈全身給藥量的1/2~1/5。
結合以上三個方面,局部灌注能有效地殺滅腫瘤又可以減輕藥物的毒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消融手術
在外科,需要通過手術把腫瘤取出來才算“切除”。放療雖然大多數時候不用剖開肚子,但比較難準確定位,副作用較大。還有沒有其他“切除”腫瘤的方法呢?有,消融就是一種:
微波消融、射頻消融
說到微波,我們最常用的就是微波爐。微波爐之所以能加熱食物,是因為在微波電磁場的作用下食物內部的分子會快速振蕩并在高速的碰撞、摩擦中會產生高溫。
而射頻消融也是同理。當我們將微波消融針插入腫瘤內,開啟“微波”后,腫瘤也會像微波爐里的食物一樣被高溫燙死了。
而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的原理相似,操作方式也相似。只不過一個用磁一個用電。其結果都是讓腫瘤從內部“熱死”。
冷凍消融
除了讓腫瘤熱死,我們也能讓腫瘤凍死。同樣是針,介入醫生把冷凍消融針插入腫瘤內后,能讓腫瘤內溫度迅速降低到零下140 ℃,然后再迅速上升至零上20 ℃-40 ℃,通過這種溫度迅速變化帶來的“熱脹冷縮”能讓腫瘤細胞破裂而死。
不可逆電穿孔消融
上面說的三種溫度消融和經動脈栓塞并不適合所有患者。例如靠溫度治療的消融術在用于靠近血管的腫瘤時,就容易損傷血管,并產生 “熱沉效應”降低療效(腫瘤鄰近大血管或腫瘤區域血流灌注豐富所致熱流損失,導致消融效果降低),而經動脈栓塞對于本身就缺乏血供的腫瘤也難以獲得滿意療效。
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不可逆電穿孔消融了。
可能它的另一個名字更被我們所熟知:“納米刀”。
納米刀不是刀,而是在腫瘤周圍插入的多根平行分布的電極針。當電極針施以瞬時高頻電脈沖時,能在瞬間“擊穿”癌細胞,并讓癌細胞出現大量納米大小的微細孔隙——納米刀因此得名。這些孔隙在治療結束后仍然不會消失,并引起細胞內環境的紊亂,最終導致細胞凋亡。
可能很多患者看到“不可逆”“電穿孔”都會覺得害怕。但納米刀是一種十分安全的治療方式。這項技術不依靠溫度變化,也不會造成腫瘤周邊血管和神經的嚴重傷害。自從2011年10月開始應用于臨床至今,納米刀技術在治療肝臟、胰腺、腎臟、前列腺等多個部位的惡性腫瘤中均已有廣泛臨床應用,并展現出了足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放射性粒子治療
放療大家都聽過,而放射性粒子治療更像是傳統放療定點定時的“緩釋膠囊”。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術的全稱是“放射性粒子組織間近距離治療術”。顧名思義,它相比傳統放療,距離腫瘤更近,所以又稱內放療。那怎么能讓放療的距離更近的呢?靠“注射”。
放射性粒子治療會通過微創方式將多個外面包裹著鈦金屬外殼、封裝好125I核素、每顆大小僅為0.5-0.8毫米的、具有放療作用的“粒子緩釋膠囊”用穿刺針直接植入腫瘤內部或受腫瘤浸潤侵犯的組織中。這份“緩釋膠囊”中粒子帶有的射線能量非常高,能迅速的殺滅腫瘤,但射程又十分的短(只有兩厘米左右)。
因此,相比我們所熟知的,照射范圍大、射線能量高、穿透力強的放療(外照射),放射性粒子治療(內照射)具有定位更準確,對腫瘤局部作用更均勻,輻射范圍更精準、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極小的優點。而且放射性粒子治療作為一種低劑量持續性的治療,它的作用時間更長,控制效果也較好。尤其適宜一些體質弱、不適宜手術的病人。
目前,國內外應用粒子植入術對前列腺、肺、肝、胰腺、淋巴結,乳腺等腫瘤及各種轉移性腫瘤的治療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很多不能手術的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療。與常規放療、化療等配合后也能起到1+1 >2的效果。
主要參考:
影像學引導下不可逆電穿孔消融治療肝臟惡性腫瘤專家共識(2022 版)
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介入診療專家共識(試行第一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