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聽說你最近去體檢了,結果怎么樣?”
“其他還好,就是醫生說我心跳有點慢,讓我平時多注意一點。”
“心跳慢好啊,據說人一生心臟跳動約25億至30億次,誰先跳完誰先走!”
“真的假的?我不太相信這個,還是平時多定期檢查一下吧!”
……
按照上述說法,人的心跳次數是不是慢一點,壽命就能長一點呢?今天,小艾就和大家聊聊關于心跳的那些事兒!
一、心跳快慢與壽命長短關系被發現,心率多少比較好?
人的心臟每跳動一次就需要體內多器官和部位進行配合,它其實就是推著血液流向全身,以此來為體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提供養分、營養物質,同時將代謝的廢物帶走。
而心跳的快慢與很多因素相關,一般情況下老年人的心跳速度會比年輕人要慢、女性心跳比男性快、活動狀態下的心跳也比靜止時快。一般情況下,每分鐘心跳60~100次,均屬于正常的現象。
我國臺灣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自1994年開始收集群眾的體檢資料,期間共收集了近200萬份的數據。通過對體檢數據分析后發現:
①在正常范疇內,心跳60~70次/分鐘者,每增加1次心跳,預期壽命可能會縮短4個月;
②相較于心率<60次/分鐘的人群,心跳保持在70~80次/分鐘的人群,預期壽命平均可能會縮短3年;
③心率保持在80~90次/分鐘的人群,預期壽命平均可能會縮短5年;90~100次/分鐘的人群,預期壽命平均會縮短8年;心率>100次/分鐘的人群,預期壽命可能會縮短13年。
對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陳清勇表示,人在一生中總心跳次數一般在30億次左右,在正常范圍內,心跳越快自然也可能導致壽命越短。臨床上將心率<60次/分鐘被稱之為竇性心律過緩、>100次/分鐘則被稱之為竇性心律過速。
二、心跳過快或過慢,或是這些疾病在“搞鬼”!
《美國醫學會雜志》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指出每分鐘心率加快5次,會導致心衰風險上升13%。心跳越快,給血管帶來的健康風險也越大。心臟每跳動一次,就會帶來一次血流脈沖、血管的被動彈力舒縮,會給全身動脈帶來沖擊。心跳次數越多,更容易給血管健康帶來威脅,增加血管內皮損傷、動脈硬化的風險。
一般而言,造成心跳過快、過慢的因素有很多,如罹患心臟病、心肌炎、心力衰竭、貧血、發熱等都可能會導致心率加快。另外,日常在運動、情緒激動、焦慮、飲用濃茶/烈酒時,也可能導致心率加快。
而心跳變慢則可能與迷走神經功能興奮對心臟起到抑制功能、服用利血平/嗎啡/奎尼丁等藥物以及心臟傳導系統退行性改變相關。
不過,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心跳快慢來判斷身體是否患有疾病,在發現異常后正確的做法是去醫院進行針對性檢查,及時明確病因。
三、哪些方法可以監測自身心跳速度?
心跳的快慢與健康之間有一定關系,那我們該如何去判斷自己的心跳是否健康呢?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通過這兩大方式來監測心跳速度:
第一種就是自己能做的,將右側手指搭在左側的脈搏位置計時計數,這個方法雖然不能100%正確,但是非常簡便可行;另外,也可以通過血壓計、運動手環等工具來檢測心率。
第二種是需要到醫院做的,包括有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植入式心電監測設備等,這些都可以監測心率,建議咨詢醫生自己適合哪個。
想要讓心率保持正常,需要從生活中的細節去進行改變,如保持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以及規律的作息等。一些因為疾病因素而導致的心跳異常,則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積極治療原發病,在原發病治療好之后,心跳自然也能恢復正常。
心跳的快慢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不乏有一些生理性的原因,但日常如果頻繁出現心跳異常的話,則要考慮可能是疾病因素所致,要及時就醫。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