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僅僅只是提前發現腫瘤復發嗎?MRD檢測為什么那么火……


    微小殘留病灶(MRD),一種被認為可能提前發現腫瘤復發的生物標志物。盡管已經在血液惡性腫瘤中廣泛應用,但在實體瘤中卻剛剛起步不久。

    造成這一區別的原因,是因為MRD的檢測方法主要依靠液體活檢,相比癌細胞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環中的血液惡性腫瘤,在實體瘤中檢測MRD對技術的要求更高。

    盡管相關技術、標準還不成熟,但近兩年MRD的熱度可謂火爆。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戰未來”的技術,并不只是用來監測復發可能,還與一種癌癥治療的新理念——“進化博弈論”有關。

    為什么抗癌藥物總是會耐藥?

    在“精準治療”概念還沒誕生的時代,腫瘤醫學專家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為什么和其他疾病領域相比,抗腫瘤藥物的治療有效率總是不理想?

    事實上,那時候治療癌癥的藥物有效率普遍只有20%左右,5個患了同一種癌癥的病人,可能只有其中一個人用了藥能起到效果。同一種病,同一種藥,療效卻天差地別,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除非——他們患上的其實是不同的癌癥。

    后來,隨著基因檢測等手段的發展,醫學專家們給癌癥增加了一個分類標準——分子分型,“精準醫學”的概念也逐漸被接受。

    原來,一種癌癥就是一大類疾病,甚至,一個腫瘤病灶里的癌細胞也各不相同。要知道,僅僅1cm3的腫瘤就包含了超過10億個細胞,這些不同族群的癌細胞足夠組成一個龐大的“社會”。

    這也就解釋了癌癥為什么總會出現耐藥的問題。

    不同的癌細胞族群之間也存在競爭的關系,強勢的族群會限制弱勢族群的發展。我們使用的抗腫瘤藥物往往是“槍打出頭鳥”,針對強勢族群快速消滅它們,表現在療效上就是腫瘤迅速出現了緩解。

    然而,在腫瘤的內部,那些原本被強勢族群打壓的弱勢族群,卻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幸存下來,還因禍得福,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醫學專家們把腫瘤的這種特性稱為“異質性”,而癌細胞在抗癌藥物的“選擇”壓力下出現的耐藥,則是一種“進化”過程。

    進化思維如何改變癌癥治療?

    你知道嗎?恐龍其實從未被滅絕。隕石降臨后,仍然有一部分體積小的恐龍幸存下來,并逐漸演化成了今天的鳥類——“龍”與“鳳”本是一家。

    之所以提這個,是因為當中暗藏了某種隱喻:隕石之于恐龍,就像抗癌藥物之于癌細胞。

    長期以來,腫瘤領域的臨床實踐一直由最大耐受劑量(MTD)的概念主導,也就是在人體能夠承受的范圍內盡可能加大藥物的劑量和種類。當我們使用最大耐受劑量來治愈癌癥,就是企圖用“隕石”滅絕身體內的癌細胞。

    然而,隕石沒能真正滅絕恐龍,巨無霸們雖然被消滅了,但體積小的恐龍——現在的鳥類,卻最終遍布了整個地球。同樣的,“最大耐受劑量”策略也沒能真正治愈晚期癌癥。

    人類對于一個物種如何滅絕的想象,可能是完全錯誤的。然而,在人類看不見的地方,真正的物種滅絕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于是,在部分醫學專家們意識到這一點后,一種運用了“進化博弈論”思維的癌癥治療新理念和范式悄然萌芽,它們被稱為——適應性用藥和滅絕療法。而MRD檢測則是實現這一新理念的“前置技能點”。

    MRD檢測如何指導適應性用藥?

    20世紀初期,農業中殺蟲劑的使用是以農作物所能承受的最大劑量為標準的,目的是盡可能將害蟲趕盡殺絕。然而,具有抗藥性的害蟲不斷出現,新的殺蟲劑也不斷被研發,人類和害蟲的戰爭進入了類似“軍備競賽”的模式。

    后來,“蟲害綜合防治”的概念被提出。人們開始意識到,高劑量的農藥雖然帶來了最佳的短期效果,但也促進了害蟲抗藥性的出現,長期來看并不是最佳的選擇。將時間尺度拉長后,蟲害防治的目標應該是將害蟲種群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盡管無法完全消除對農作物的損害,但也減少了抗藥性的發生。

    這個在農業中發生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適應性用藥”的理念。

    以非小細胞肺的EGFR靶向治療為例,目前已經出現了第三代靶向藥物,治療策略仍然是足量持續用藥,直到腫瘤發生進展。從進化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放棄了作為“棋手”的主動權。

    而適應性用藥,就是使治療的應用循環與患者特異性腫瘤內進化動力學同步,從而抑制抗性細胞的增殖并延長對治療的響應。

    具體來說,在使用一段時間藥物后,可以通過MRD檢測評估患者體內的腫瘤負荷,對于合適的患者給予“藥物假期”,也就是停藥一段時間。這么做的目的,是將藥物敏感的癌細胞維持在一定水平,既不產生軀體癥狀,同時也限制了抗性細胞的增殖。

    圖1:適應性用藥

    圖片來源:Gatenby RA, Brown JS. Integrating evolutionary dynamics into cancer therapy. Nat Rev Clin Oncol. 2020 Nov;17(11):675-686. doi: 10.1038/s41571-020-0411-1. Epub 2020 Jul 22. PMID: 32699310.

    理論上,如果MRD檢測能夠提供足夠精確、實時的信息,適應性用藥就能延緩耐藥的發生,同時減輕患者治療的負擔。

    如何在身體內“滅絕”一個癌癥?

    生物學領域有一個概念叫做“滅絕旋渦”,說的是曾經廣泛存在的生物種群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遺傳、災害等因素就會相互促進,如同旋渦一樣把小種群卷進滅絕的深淵。

    這當中包含了兩個關鍵信息:

    一,族群還比較小的時候,是滅絕它們的最佳時機;

    二,導致族群滅絕的因素往往是接連出現的,如果只是其中某一個因素,都不足以導致滅絕的發生。

    “滅絕療法”的概念,正是在一線治療后腫瘤取得緩解,抗性癌細胞族群仍比較脆弱時,積極施加針對抗性癌細胞的治療,從而將其卷入滅絕旋渦。而MRD檢測在滅絕療法中的作用,一方面是定性,了解抗性癌細胞的性質,以采取針對性治療;另一方面是定量,評估身體內腫瘤的負荷。

    目前,滅絕療法仍然處在理論階段。如果硬要舉一個例子,那么它類似于目前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方式。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往往分為多個步驟,在誘導化療結束后立即使用多種不同的藥物進行一系列的后續治療,包括早期強化治療、緩解后鞏固治療、延遲強化治療等。

    圖2:滅絕療法

    圖片來源:Gatenby RA, Brown JS. Integrating evolutionary dynamics into cancer therapy. Nat Rev Clin Oncol. 2020 Nov;17(11):675-686. doi: 10.1038/s41571-020-0411-1. Epub 2020 Jul 22. PMID: 32699310.

    這已經非常接近滅絕療法的理念,并且,目前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MRD檢測已經作為危險度分層的標準之一。

    總結

    作為一個在實體瘤中還比較新穎的概念,微小殘留病灶(MRD)還有很多的不確定。實體瘤中無論是MRD的定義、檢測標準,都缺乏統一的共識,相關研究數據仍待進一步積累。但是,可以預見的未來,MRD或許可以作為一把開啟癌癥治療新范式的鑰匙。

    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實體瘤患者有沒有必要進行MRD檢測呢?目前只能說,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想做MRD檢測,既要有靠譜的開展相關業務的檢測機構,也需要醫生能夠對檢測結果進行解讀,無論缺了哪一塊都是不行的。當然,檢測費用也是一大問題。

    相信隨著相關標準的建立,以及檢測技術的進步和普及,實體瘤中MRD檢測能夠真正普惠廣泛腫瘤患者。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