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也有可能會誤診?答案是會的!
2018年,意大利一位60歲的男性去醫院檢查,結果被告知罹患癌癥,治療需要切除生殖器。男子聽從了醫生的建議,進行了手術。然而,術后的病理結果顯示他并沒有罹患癌癥,系醫生誤診導致的其切除生殖器。
這個結果令男子痛苦不已,最后他將涉事醫生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40萬歐元。
一、癌癥誤診的可能性到底大不大?
《臨床誤診誤治》雜志主編陳曉紅曾組織了30多位臨床醫生對國內1500多萬條誤診的文獻進行了薈萃分析,結果發現我國近20年來的誤診率在26~31%。其中,癌癥發生誤診的情況也不在少數。此前有媒體就指出,腸癌的平均誤診率為40~50%,除了腸癌外,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癥也同樣是容易被誤診的癌種。
實際上,誤診這件事,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個大難題。有研究發現,美國疾病的誤診率在15~40%,英國的一些報道指出該國門診的誤診率在50%左右。僅在2006年,美國就有近10萬人因誤診而死亡,該數值甚至超過了交通事故、兇殺和絕癥的死亡人數。
為什么癌癥等疾病會出現誤診?可能主要與三個原因相關:
一是部分醫院的檢查手段有限,如沒有引進分子病理、免疫組化等手段,導致在腫瘤診斷、分期等方面能力不足;二是一些腫瘤在早期,本身就缺乏臨床指征和表現,診斷起來難度較大;三是病理醫生對于少見、罕見疾病的診斷能力較弱,缺乏經驗。
二、哪些癌癥容易出現誤診?
·腦腫瘤——易被認為是腦血管病
腦梗、腦出血等病在老年人身上很多見,這些疾病的臨床表現與腦瘤很相似。但兩種疾病間還是存在區別的,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多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史,且起病較急;而腦瘤患者,多有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病情會緩慢進行性加重,在核磁共振檢查下可發現異常。
·直腸癌——易被認為是痔瘡
直腸癌和痔瘡都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便血表現,以至于很多人會先入為主認為出現便血是痔瘡引起。痔瘡引起的便血多會在便后出現,為噴射狀出血、顏色較為鮮紅,而腸癌引起的便血多會與大便混合在一起,顏色較暗。
·淋巴瘤——易被認為是淋巴結腫大
兩種疾病所出現的部位相同,很容易出現誤診。但淋巴結一般會在一周內消退,而淋巴瘤是不會自行消退的,且會讓患者出現無緣由的體重下降、淋巴結疼痛等癥狀。
·肺癌——易被認為是肺炎
不少人會將肺癌當成肺炎治療,以至于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日常一旦發現自己咳嗽治療4~6周后依舊無法改善,需要及時警惕可能是肺癌所致。
三、得了癌癥根本不用治,治好的都是被誤診的?
有些人認為,罹患癌癥后不需要治療,治療也是白費力氣。那些所謂患癌被治愈的,其實都是誤診。真是這樣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樊代明指出,癌癥正變成慢性疾病,其實它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如過去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白血病,如今能活過十年的患者達到了九成以上。另外,約有1/3的腫瘤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包括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堅持運動、作息規律等,不要小看這些小細節,對于預防癌癥可大有用處。
在治療癌癥的過程中,很多患者難免會陷入一些誤區,如:
放化療毒弊大于利:癌癥患者在進行化療的時候身體會出現脫發、惡心、嘔吐等副作用,這是因為化療藥物敵我不分導致的。但醫生在進行化療時會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隨時調整用藥劑量,使用化療對于患者而言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癌癥是不治之癥:不少人在確診癌癥后,第一反應就是自己離死不遠了,對生活心灰意冷。實際上,有不少的癌癥是可以治愈的。世衛組織發表的文章稱,1/3的癌癥可控制、治愈。尤其是早期發現的癌癥,治愈率非常高。即便是中晚期癌癥,也可以通過規范的治療獲得更長的生存期。
出院后就不用回醫院復查:癌癥患者在治療結束出院后,并不意味著就高枕無憂了,癌細胞很“狡猾”,隨時可能會卷土重來。所以在出院后要定期回院復查,觀察癌細胞是否有異變,發現異變后好及時做出處理。
臨床上的確有癌癥誤診的案例,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小概率事件,一般醫生都會多次進行相關檢查對病情進行判斷,查出疾病后要及時遵醫囑進行規范治療。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