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吃了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隔夜蛋炒飯、紅燒肉,28歲的小張和35歲的王先生均在“鬼門關”中走了一遭。
01、一碗隔夜飯,10日ICU!
28歲小林吃了隔夜蛋炒飯后就腹痛難忍,伴嘔吐和腹瀉等癥。送醫治療后癥狀有所好轉,但凝血功能與肝功能依舊異常,病情仍危重。
隨后小林被送往省級醫院,在消化內科完善了相關檢查,發現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25100(升高620多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14460(升高360多倍),而肌酐為339(升高3倍)。結果提示小林肝腎功能受損嚴重,疑似食物中毒。
后通過全血檢測則發現小林有大腸埃希菌感染的問題,先后在ICU和腎內科血液透析治療,小伙才康復出院。
小林這次的病癥與大腸埃希菌感染有很大關系。大腸埃希菌是寄居在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在人體免疫力不足時,就會引發感染性疾病。同時也會引起菌血癥、食物中毒等后果,而中毒的原因,主要是食用了未徹底加熱的受污染食物。
02、39歲男子吃隔夜紅燒肉食物中毒
某日,39歲的王先生懶得開火,就將冰箱里前日剩下的紅燒肉用微波爐加熱(不到一分鐘),隨便將就一餐。
午飯后,王先生就開始腹瀉,一下午十幾次,到了晚上還發高燒。前往醫院就診,而后發現王先生肝腎等多臟器已出現損傷。后經大便培養檢測發現,王先生系食物中毒,且與沙門氏菌感染有關。
沙門氏菌分為傷寒沙門菌(水傳播)與非傷寒沙門菌(食物傳播)。人體感染沙門氏菌后有6-24h潛伏期,有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炎癥狀。嚴重者則可能連續多日持續腹瀉腹痛、便血、高熱、尿量減少等。其中5歲以下兒童與65歲以上老人,或免疫缺陷者更容易感染沙門氏菌。
03、隔夜飯菜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很多人因為節儉,都不舍得丟棄剩飯剩菜,于是會留著第二日再吃。但也有人說,隔夜飯菜存在安全隱患,不宜吃。事實是什么呢?
隔夜飯菜是否安全,并不在于有無隔夜或儲存時間長短,而是儲存過程中,食物是否產生有害物或是否變質。隔夜飯菜的兩大安全問題:一是微生物的繁殖導致食物發生變質,二是亞硝酸鹽含量增多,食用后不僅會導致食物中毒,也有致癌風險。
通常在室溫下存放不超過4小時,氣溫高時不超過2小時的剩飯剩菜,再次加熱后食用是沒問題的。美國農業部指南報道中也指出,米飯在烹飪、存放與重新加熱時方法得當時,一般不會引起中毒,是可以食用的。
不過大家也要注意,生活中有5種食物最好當天就吃完,不宜隔夜:
魚和海鮮:魚和海鮮隔夜后會產生蛋白質降解物,食用后可造成肝腎損傷。
湯類:湯類長時間存放在不銹鋼或鋁鍋內,會發生化學反應并析出有害物。
銀耳:室內栽培或野外栽培的銀耳都含有大量硝酸鹽,煮熟后久置的話,細菌會加速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食用后會導致中毒。
雞蛋:未煮熟透的隔夜雞蛋,特別是蛋黃,若保存不當,就很容易滋生細菌。而吃了隔夜雞蛋也就容易胃脹腹瀉等。
散裝鹵味:散裝鹵味即使放在冰箱里保存,也十分容易滋生霉菌和嗜冷菌等,食用后輕則腹瀉,重則則有可能中毒。
04、勸告:這4種食物不建議放冰箱
冰箱是很多家庭所必須的家電,通過冰箱能夠儲存保鮮食物,幫助延長食物保質期。不過大家要注意,有四種食物并不適合放冰箱。
1、淀粉類食物
像面包、饅頭等淀粉類食物若放入冰箱,則會加快變硬變干的速度,繼而影響口感。一般建議,如果短時間內吃不完,最好還是密封好并放入冷凍室冷凍。還有面包也不宜和餅干一同存放,因為可能會造成水分轉移,使餅干變軟而面包變得很硬。
2、魚類
家用電冰箱的冷藏溫度-15℃,最低也不過是-20℃。而魚類的儲存溫度若達不到-30℃以下,魚表組織就容易脫水或發生改變,甚至酸敗,就不能再吃了。
3、部分蔬菜
有些蔬菜不適宜放進冰箱,比如西紅柿低溫冷凍后,肉質會呈現水泡狀,呈現軟爛狀或散裂,甚至會長黑斑或腐爛。而像黃瓜和青椒,在冰箱久存后就會被凍傷而變軟變黑變味,黃瓜外表甚至會長毛發粘。另外還有像洋蔥、白菜、胡蘿卜、南瓜等,也不宜放入冰箱保存。
4、部分水果
香蕉存放溫度低于12℃時更容易發黑腐爛,鮮荔枝存放溫度低于0℃,也容易變黑和變味。還有未成熟的水果放入冰箱,也很難正常的成熟。
有很多人因為勤儉節約而舍不得丟棄剩下的飯菜,但要注意,隔夜飯菜應當正確保存,并且重新食用時要徹底加熱。同時要注意像海鮮、湯類、銀耳、鹵味、雞蛋盡量不要吃隔夜的。
雖然說正確保存和加熱隔夜飯菜問題不大,但相較于新鮮食材,剩飯剩菜營養還是大打折扣的,因此建議大家在做飯的時候最好定量,避免做多,就可以避免剩飯剩菜的問題。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