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愧是美食王國,在美食方面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菜品的花色、樣式與口味。就在最近,中國臺灣省和澳大利亞的學者發布了一項歷經10年觀察的研究結果,這樣的結論可能也許會顛覆了你沒有想到的,那就是愛做飯的人更加長壽。
在當今社會中,外賣和快餐已經成了快節奏工作、生活的標配,忙碌的工作使得大家也是鮮有時間親自下廚制作美食。這也不怪大家開玩笑說:“我的廚藝都被快餐給耽誤了”。可是,你所不知道的是做飯與健康長壽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此研究選擇65周歲以上的中國臺灣省老年人,評價他們的烹飪頻率、食物和營養素攝入量、就餐習慣、經濟狀況、認知水平等等一系列的研究指標。通過統計發現,在研究的人群中,約有43%的參與者從不做飯,17%的人每周做飯1-2次,9%的人每周做飯3-5次,31%的人每周做飯達到5次以上。通過比較他們的烹飪習慣發現,與從不做飯的人相比,做飯能顯著降低死亡率。而且做飯的頻次越多,死亡風險就越低,每周做飯5次以上的人員,其死亡風險下降甚至接近50%,其生存時間會更長。對于這一部分人員,即使將可能相關的做飯會增加身體功能、認知功能、營養知識等變量以后,這樣的風險降低依舊可以達到降低41%。如此說來,這樣也就是做實了“愛做飯的人會更加高興而且長壽,尤其是對于女性而言,這樣的效應更加明顯”的道理。
其實,在這項研究中,進入到觀察中的這些常做飯的人群里,還有一些特殊的特點,那就是有伴侶且未婚的女性占據了比較大的占比,而且她們的生活很健康,即不喝酒、不吸煙,喜歡運動、鍛煉、購物等。除了這些因素以外,她們選擇的食物多數營養豐富,肉類飲食數量較少、吃蔬菜、水果較多,比其他人群更多的攝入膳食纖維、維生素C和鈣質,更少的膽固醇。他們在生活中所具有的這些因素剛好事被我們稱之為健康生活的諸多因素的一個大的集合。做飯、做飯的次數也只是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罷了。
女性在進行做飯等工作的時候,其實,不只是簡單的只進行餐食的準備,她們還在烹飪的準備、籌劃、購置食材、研究味道和營養價值中花費了更多的心思,簡而言之,這些常做飯的女性其實是在花費更多的時間、心思為其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員付出了一份愛心,同時又收獲了他們酒足飯飽之后的一份欣慰。
如此說來,做飯真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行為。
我如果猜想的沒有錯,現在必定會有大批的女性朋友把這篇稿子轉發給了那些他所最愛的人,希望他們也能夠長壽。而那些男性朋友們則是悄悄地關上了網頁,希望他們的伴侶繼續高興并長壽著。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