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切掉的腫瘤去了哪兒?
這個意思應該是問手術腫瘤切下來的組織被送到哪里去了。會不會丟掉或者弄到哪里去了?其實手術切下來的組織都會及時送醫院病理科,包括癌癥在里的很多疾病,病理診斷是最終確診的依據。
病理診斷是惡性腫瘤診斷的金標準:是不是癌癥?是什么類型的癌癥?分子特征等等,為接下來的治療提供依據。
沒有正確的診斷,就不會有妥切的治療,診斷是治療的前提。
切下的組織送到病理科后,要經過一系列處理,制成臘塊,染色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染色,然后供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下診斷結論。
這個是主要用途,有的時候切下來的組織不多,這樣一頓操作下來,組織標本用完了就用完了。通常如果是手術切除,組織還是夠用的。
除了用于診斷,還會有剩余的組織(制成了臘塊,不然難于長久保存),然后藏存于病理科專門存放標本的地方,可以長期保存。后續如果有基因檢測的需求,或者外院會診需要用到組織,可以切臘塊,制成未染色的白片供進一步診斷用,或者科研等也可能用到這些組織標本。
說到癌癥診斷,這里說一下癌癥診斷通常可能用到的輔助檢查手段,包括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內窺鏡檢查、病理檢查等。
1、實驗室檢查:
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化驗”,通過送各種標本到檢驗科進行實驗室檢查,醫生對這些化驗檢查結果進行分析,作為診斷的綜合分析判斷依據之一。化驗的標本最常見的是血液,也就是抽血化驗,另外也包括尿液、糞便、胸水、腹水、心包積液、胃液、唾液、陰道分泌物(白帶)等等。
在這些化驗檢查中,有的是常規的化驗檢查,主要是為癌癥的診斷提供某些線索以及了解機體器官功能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在化驗檢查中,對腫瘤診斷最具指向性意義的是腫瘤標志物檢查,這對癌癥的診斷有參考價值,而且對有些癌癥的治療效果判斷及預后隨訪具有重要作用。
2、影像學檢查:
也就是大家經常所說拍X光片、CT、磁共振、B超彩超、ECT、派特-CT(PET-CT)等等,對腫瘤診斷來說,這些檢查主要是用于發現身體哪里長了腫瘤,也就是定位診斷,并了解癌癥病灶的分布情況,它們是癌癥分期的重要依據。另外,影像學檢查可以輔助進行腫瘤的定性診斷,比如通過CT或超聲的引導對體內的包塊進行穿刺活檢。這些影像學檢查,各有優劣,應該要進行哪項或哪些檢查,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3、內窺鏡檢查:
也就是鼻咽鏡、喉鏡、食管胃鏡、支氣管鏡、結腸鏡、膀胱鏡、陰道鏡、宮腔鏡、胸腔鏡、腹腔鏡等檢查,用于發現受檢器官、腔道(食管、胃、大腸、氣管、膀胱等)內的腫瘤或其他異常情況,可以直觀地觀察病灶的情況,并且可以在內鏡直視下取活體組織標本送細胞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以最終明確診斷,所以是很重要的檢查。有時也有助于癌癥分期,比如超聲內鏡。
4、診斷性手術:
如果腫瘤的位置比較深,特別是內臟器官的腫瘤,經過以上各種檢查手段,仍不能確定病變的性質,但確實懷疑是癌癥時,為了盡早明確診斷,可以考慮進行診斷性手術取組織送病理檢查,必要時可同時行癌癥姑息性切除。
5、病理檢查:
最后,最關鍵的當然就是病理檢查,前面說了,這個對腫瘤的診斷起著一錘定音的作用,也就是說,多數腫瘤的診斷,它說了算,它是目前癌癥診斷最為可靠的手段,也是癌癥診斷的金標準。除了極少數的癌癥,絕大多數癌癥最終的確診都必須要依靠病理檢查。
所以,有人說病理科醫生是醫生的醫生,身上的擔子重,壓力大,你得的是不是癌癥,是什么癌癥,病理科醫生說了算,病理科醫生下筆可謂是“千斤重”。當然,醫學沒有萬能,病理科醫生也不是神仙,同樣會遇到困難,也存在下不了診斷的可能,甚至誤診的可能,醫學永遠存在誤診,這是醫學的局限,是醫學的復雜性所決定的。
5、分子生物學檢查:
現在,對腫瘤的診斷,越來越重視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檢查,也就是對癌癥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進行分析,為癌癥的診斷提供更多更詳盡的信息,比如對癌癥進行分子分型、分子分期,從而為癌癥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更詳細的依據,這也是癌癥精準治療的基礎。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