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3年度歐洲腫瘤內科年會(ESMO)于10月21日至24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姜愚教授團隊在此次年會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是關于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微管抑制劑優替德隆單藥治療晚期或轉移性軟組織肉瘤(STS)的II期臨床研究(即HX-SARC02研究)1。本次研究公布的初步結果顯示,優替德隆單藥化療在晚期STS患者中表現出良好的客觀緩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別達到10%和80%,且安全性良好,提示優替德隆單藥化療在晚期STS中具有出色療效1。值此之際,醫脈通特邀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姜愚教授和劉杰醫生,為我們解讀HX-SARC02的設計初衷及亮點數據,并結合病例闡述優替德隆在晚期STS中的應用前景。
晚期STS治療新探索——優替德隆在晚期或轉移性STS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STS是相對罕見的一類惡性腫瘤,占人類所有惡性腫瘤的0.72%~1.05%,因其病理類型復雜、臨床診治困難、藥物選擇有限,STS患者預后較差2。STS患者的5年總生存(OS)率約為60%~80%,晚期STS患者的5年OS率僅為13.9%2。化療是晚期STS的主要治療手段,目前多柔比星等化療藥物顯示出一定的療效,被廣泛應用于晚期STS臨床治療2。然而,單藥化療在晚期STS的療效依然有限。既往研究表明,除一線化療藥物多柔比星外,其他常用的單藥化療藥物,如吉西他濱、達卡巴嗪、艾立布林等的ORR僅為3-8%、3-4%、0-8%3。近年來,研究者們探索了化療聯合方案、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等在STS中的應用,使STS的治療取得一定突破,然而對于已經接受過蒽環類藥物和多靶點TKI治療的晚期STS患者,出現疾病進展(PD)后的治療選擇仍然有限,這是臨床治療晚期STS所面臨的挑戰。
優替德隆是一種通過基因改造的工程菌生產的埃坡霉素類微管抑制劑,其獨特的作用機制能有效避免與傳統微管抑制劑的交叉耐藥,并且在臨床前試驗和臨床試驗中表現出廣泛的抗腫瘤活性4-6。為探索蒽環類和TKI經治后的新治療選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姜愚教授團隊設計了HX-SARC02研究,探索優替德隆單藥在蒽環類和多靶點TKI經治進展的晚期STS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HX-SARC02研究1是一項前瞻性、單臂、II期臨床研究,納入了18歲以上、組織學證實的晚期不可手術的STS患者,且患者既往接受過蒽環類化療和TKI治療。入組患者接受優替德隆(30mg/m2,第1~5天,IV)治療,每21天為1周期,直到出現PD或無法耐受的毒性。主要終點是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1.1版本(RECIST v1.1)評估的無進展生存期(PFS),次要終點包括ORR、OS、DCR和安全性。
2022年8月19日至2023年3月1日,共入組了10名患者,中位年齡為53歲(范圍:36~68歲),70%為女性。入組患者中,7名患者(70%)為平滑肌肉瘤,1名患者(10%)為滑膜肉瘤,1名患者(10%)為去分化脂肪肉瘤(DDLPS),1名患者(10%)為肌纖維母細胞肉瘤,截至2023年4月16日,7名患者仍在接受治療。既往全身治療中位次數為2次,中位治療周期為4個周期(范圍:4~7個周期)。目前中位PFS尚未達到,ORR達到10%,DCR達到80%(表1)。
表1 HX-SARC02研究結果
安全性方面,大多數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TRAEs)為1~2級,且可控可逆。≥3級TRAEs包括周圍神經病變(1例[10%])、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高(1例[10%])和腹瀉(1例[10%])。其中2例患者經歷優替德隆相關劑量調整,1例患者停止優替德隆治療,無治療相關死亡事件發生。
HX-SARC02研究結果首次證明了優替德隆在蒽環類藥物和TKI經治的晚期或轉移性STS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研究結果顯示ORR達到10%,DCR達到80%,且安全性良好。優替德隆或可成為晚期STS的化療新選擇。
優替德隆治療晚期STS實戰分享
一
病例信息
患者,女,46歲。2020年7月,因“不明誘因出現左下腹痛”入院治療。該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后,進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提示為DDLPS,FNCLCC分級2級。
術后10個月左右,患者復查發現復發、轉移。根據既往病理,給予多柔比星化療,但在2周期治療后患者療效評估為PD。隨后患者入組臨床試驗接受CDK4/6抑制劑治療二線治療、以及安羅替尼三線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均在治療2個月左右發生PD。患者在晚期四線開始接受艾立布林、艾立布林+特瑞普利單抗以及放療,雖然過程中最佳療效為部分緩解(PR),但在維持1年左右的PFS后,患者疾病再次進展。
此時患者后線治療選擇十分有限,遂入組HX-SARC02研究開始接受優替德隆單藥治療。從圖1的CT評估我們可以看到,患者接受優替德隆五線治療后,持續疾病穩定(SD),目前PFS已達8個月余,疾病尚未進展。
圖1 優替德隆治療期間CT療效評估
二
診療過程總結
圖2 患者診療過程
專家點評
優替德隆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埃坡霉素類國家Ⅰ類創新藥。作為一種新型微管抑制劑,優替德隆不僅具備傳統微管抑制劑抗腫瘤作用,其獨特的作用機制還能有效避免與傳統微管抑制劑的交叉耐藥。此前優替德隆在乳腺癌領域的晚期適應癥已獲批,但在STS領域尚未進行相關研究。鑒于此前微管抑制劑在STS中的臨床應用,以及在既往研究中優替德隆表現出更廣泛、更高的抗腫瘤活性,我們設計了“優替德隆”單藥治療晚期或轉移性STS的臨床研究方案,旨在探索其在STS中的療效和安全性,從初步研究結果中看到優替德隆單藥治療ORR達到10%,DCR達到80%,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1,4-6。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一例DDLPS患者上進行了單藥方案的嘗試。DDLPS被認為是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晚期DDLPS患者預后較差,后線治療選擇也比較有限。該患者在經歷了四次治療失敗后,晚期五線經過8周期優替德隆單藥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目前持續SD,PFS已維持8個月余。這體現出優替德隆單藥在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進行后線治療時仍能帶來超出預期的PFS,并進一步延長患者的OS。結合HX-SARC02研究的初步結果和該病例診療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優替德隆在晚期或轉移性STS治療中的潛力。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會擴大病例數,為優替德隆單藥治療晚期STS提供更多的臨床依據,并進一步探索以優替德隆為基礎的聯合方案在晚期STS中的療效,為將來臨床治療提供更堅實的循證醫學證據。
劉杰醫生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博士后
-
四川腫瘤學會皮膚與軟組織腫瘤專委會委員兼秘書
-
四川省抗癌協會靶向治療專委會青年委員
-
四川省醫促會MDT專委會青年委員
-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一項,發表10余篇皮膚與軟組織腫瘤相關SCI論文
姜愚教授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
四川省腫瘤學會皮膚與軟組織腫瘤專委會主任委員
-
四川省醫促會肉瘤與黑色素瘤專委會主任委員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惡性黑色素瘤專委會常委
-
中國抗癌協會(CACA)腫瘤心理學專委會常委
-
中國癌癥基金會腫瘤心理協作組副組長
-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腫瘤心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CACA)肉瘤專委會委員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肉瘤專委會委員
參考文獻:
1.Jiang Yu, et al. ESMO 2023, Poster 1952P.
2.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工作委員會.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軟組織肉瘤診療指南2022[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2.
3.Tian Z, et al. Front Pharmacol. 2023 Aug 11;14:1199292.
4.Amelot A, et al. Med Oncol. 2018 Feb 9;35(3):35.
5.徐曉威,徐寒梅,顧覺奮.埃博霉素作用機制和臨床藥理的研究進展[J].抗感染藥學,2013,10(02):81-85.
6.Xu B,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21, 32(2): 218-228.
編輯:River
審校:Sunny
排版:Uni
執行:Faline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