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癌癥,你會選擇束手就擒?還是勇敢抗爭?
今天,小艾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關于乳腺癌晚期患者的真實抗癌故事:1次手術,6次化療,25次放療,在漫漫抗癌路上,她從逃避、堅持到“重生”,抗過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戰役”。她的經歷,對于其他患者,或許是一劑精神“良藥”。
噩耗降臨,不敢面對
王芳(化名),四川德陽人,今年33歲,從事物流分揀工作,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6歲的女兒。2017年2月,王芳無意中發現自己右乳房外側有一個蠶豆大小的腫塊,雖然不痛不癢,但她還是立馬到當地醫院做了相關檢查。
在陌生又昏暗的醫院走廊里,王芳焦慮地等待著,一開始,王芳還在暗示自己不會有事的,卻等來了不幸的消息:確診為三陰乳腺癌晚期,惡性程度高,治療難度大,還容易復發和轉移。這一診斷,打破了王芳平靜的生活,讓她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傍晚的黑暗中,王芳走出醫院,任憑寒風刺骨,她漫無目的地沿著車道走著,手里緊緊地拽著診斷書,啜泣得像個失去心愛玩具的小孩,更多的卻是自責與懊惱: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和孩子誰來照顧?治療要花這么多錢,我們怎么能負擔得起?!
那段時間里,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學,王芳基本不見任何人,也不敢把自己患癌的消息告訴家人和朋友,打算聽天由命或找些民間的“偏方”就算了。用她自己的話說“那時的我就像鴕鳥,遇到危險就把頭埋進沙里,不敢面對。”
接受治療,艱難抗爭
由于沒得到及時規范的治療,王芳的病情開始惡化。4月,右乳房出現膿液,她開始意識到嚴重性。她的家人和朋友也覺察到了她的異常,帶著她再次到醫院檢查,發現腫瘤已經向淋巴結轉移,要盡快進行手術。
在家人和朋友的開解下,王芳開始慢慢直面現實,走出陰霾,她清楚地明白,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接受治療才會有機會繼續贍養父母和孩子,而不是拋下爛攤子一走了之。
很快,王芳進行了右乳全切手術及右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手術非常成功,但這也不代表王芳可以開始松懈,她與癌癥的抗爭才真正開始。
術后,王芳開始接受一系列的放療和化療。王芳每3周就要接受一次化療,每次都要輸液大約6小時,化療期間,王芳出現了脫發、嘔吐等癥狀,經常吃不下飯,有時好不容易吃一點,又全都吐出來了,全身疼痛更讓她徹夜難眠。
6次化療結束后,王芳又先后進行了25次放療。期間,她的脖子開始變黑和掉皮,而且又痛又癢。更難受的是,放療導致王芳的傷口愈合得很慢,穿衣服的時候一觸碰就有撕心裂肺的痛,且傷口流出的膿水散發出惡臭,“即便換衣服都難以掩蓋那種惡心的味道。”王芳不忍回憶道。
“那大概是我人生最難熬的日子了吧。”王芳說,為了治病,當時家里花了近20萬,其中有10萬是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來的。當時真的很想放棄,隨時做好離世的準備了,但每次看到女兒坐在床邊,瞪著大眼睛說:“媽媽,你快點好起來,我想要媽媽接我放學。”她便轉過身擦掉眼淚,暗暗地讓自己重新振作。
在醫護人員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兩周后,王芳胸前潰爛的傷口長出了新肉芽,慢慢地,創面越來越小,異味慢慢消失,王芳的心情逐漸明朗起來。
轉換思維,與癌共存
以前,王芳總以為“得了癌癥就會死”,但讓王芳意想不到的是,復查結果提示病情穩定無進展,這意味著這么久的堅持都是值得的,王芳第一次如此強烈地感受到生的希望,后續也愈加配合治療。
如今,王芳的身體狀況已趨于正常,一邊治療一邊工作,只需定期回醫院復查就好。經歷了病痛的折磨,王芳才明白,抗癌最好的狀態可能就是與癌共存。與其消沉憂愁,不如開朗一些,過自己該過的生活,甚至要活得比患病前更加精彩。同時,為了幫助更多的病友度過難關,王芳總結了5條自己與癌癥斗爭的心得:
- 第一、面對現實,及時疏導。
得知自己患上癌癥,確實是一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尤其是晚期的患者,更容易放棄生的希望。但隨著醫學的發展,現在不少晚期癌癥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能夠有效提高五年生存率。據國家腫瘤專業質控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惡性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已上升至40.5%。
北京腫瘤醫院的宋玉琴醫師表示:“好心態是治療的保證。得病本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為什么要痛上加痛,讓自己更難受?”因此,患上癌癥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患癌不等于世界末日,要正確認識所患的癌癥,及時尋求幫助。當痛苦與憂愁無法排解,不妨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或是病友,要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作為癌癥患者的家屬,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和生活質量,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與關懷;同時也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給患者積極的影響。
- 第二、配合醫師,綜合治療。
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楊俊蘭表示,正確的首診首治是決定患者命運的關鍵第一步,因此首診首治要找對醫院、選好醫生,耐心完成所有的診斷檢查,并與醫生商量制定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進行治療。不同專家的判斷和治療方案不一樣,有條件可以到多個醫院咨詢治療方案,從中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手術并非癌癥患者的唯一選擇,目前,手術與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進行綜合治療,治療效果更佳。
在后續的治療中,需要充分信任醫生,并積極配合醫生。當然,信任不等于盲目崇拜,一旦治療過程中身體出現任何不適,需要及時與醫生溝通,調整治療方案。
- 第三、健康飲食,學會養生。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副主任王小衡醫師認為,癌癥患者的飲食不必過于忌口,應該挑選自己喜歡又符合胃口、富含高熱量、高蛋白的“普通食品”,如雞蛋、牛奶、魚類、蔬菜、水果等,少吃多餐,增進食欲,促進康復。
同時,避免給患者吃口味很濃及香料很多的食品,因為食品的氣味可使惡心加重、食欲減退,可食用稀飯或溫粥、冷盤等。另外,注意早睡早起,作息規律,增強免疫力。
- 第四、堅持運動,增強體質。
在經過治療后,癌癥患者的身體虛弱,但適量運動對身體功能恢復很有幫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副院長潘宏銘教授表示,病人在康復期進行鍛煉時,應該一步步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就拿游泳來說,一開始可以游幾十米,1-2周后,增加到100米,如此循序漸進。他說:“腫瘤病人在運動時要注意不能盡全力,也就是體力要花費8分,保留2分。因為經過前期治療,病人的身體已經透支得厲害,運動后讓體力有所積余,更助于康復。”
中國武警病理科主任紀小龍還表示,癌癥患者的運動可以選擇散步、慢跑等慢運動,不要苛求運動量。慢跑每天至少要堅持30分鐘到1小時。老年人如果因腿腳不方便,慢走或快走也行,但需要適當延長時間,建議達到全身出汗的效果,時間可選擇在下午3點到晚上9點。
- 第五、預防轉移和復發同樣重要。
腫瘤好復發,就像掉到地上的麥粒一樣,很難發現。在我國新診斷的實體瘤患者中,術后1年復發率為60%,死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患者超過80%;腫瘤患者治療結束出院后的1~3年內正是復發、轉移的高危期,有2/3的人已經出現臨床檢查轉移,90%的患者都是在這個階段發生的轉移、復發,導致腫瘤治療前功盡棄的。因此,術后前三年要格外關注,定期復查,一旦出現不適及時就診。
在術后3~5年內定期復查的內容包括原發病灶、腫瘤相關指標的復查等,這樣才有助于發現早期的苗頭。
如今即將邁入抗癌的第5個年頭,王芳雖然很擔心癌癥會復發,但她表示:“癌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抗癌路上最終戰勝的是自己!”
參考資料:
[1]《抗癌從好心態開始》.健康時報.2012-11-26
[2]《癌癥患者防復發六大攻略》.健康時報.2015-01-15
[3]《腫瘤專家送你防癌四字訣:節食+運動》.青年時報.2017-02-07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