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得了非小細胞肺癌,是不是治不好了?”
“醫生,醫生,得了非小細胞肺癌還能活多久?”
“醫生,得了非小細胞肺癌,好絕望,我該怎么辦啊?”
最近,總是聽到病友來詢問關于非小細胞肺癌的問題,而且,大部分人聽到自己得了這個病的時候都十分絕望。
確實,無論是在世界范圍還是國內,非小細胞肺癌都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可怕殺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癌癥的排行版中位居前位。
從2007-2013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僅有19%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診斷時可以手術根治切除,24%的患者初診時就因為局部淋巴結轉移無法通過手術根治,而55%的患者一經診斷就是遠處轉移的晚期肺癌。
再看五年生存率,可完全手術根治切除的患者為59.5%,局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為32.3%,而有遠處轉移的僅為5.2%。
但今天,我想跟大家的說的是,非小細胞肺癌并不可怕。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根據患者的基因類型給予個體化的治療,帶來最優的療效。在不遠的將來,它甚至可能就成為了一種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長期生存將不再是一種奢望。
同為非小細胞肺癌 突變基因大不同
在抗癌過程中,要想不害怕,最好的辦法是去認識癌癥,了解癌癥。
這里簡單的介紹一下,非小細胞肺癌其實又細分了好幾種不同的情況。
在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肺腺癌中,有較大比例的一部分是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而這又分為EGFR和ALK兩類。
EGFR突變的患者
EGFR突變在亞洲人群中高達50%,這類患者對小分子口服靶向藥物治療非常敏感,因此他們的初始治療也已經從化療改變為口服靶向藥物治療。
目前上市的藥物也有一代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二代的阿法替尼和三代的奧希替尼。
l 一代口服靶向藥物:是EGFR常見敏感突變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
l 二代口服靶向藥物:覆蓋的突變位點更廣,可以更多應用于罕見的EGFR藥物敏感突變的患者。
l 三代口服靶向藥物:在EGFR敏感突變的基礎上,能夠抑制經一代或二代口服靶向藥物治療后出現獲得性T790M耐藥突變的患者,
再結合其他治療手段,EGFR敏感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的生存期將在已有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ALK重排的患者
相比EGFR敏感突變,ALK重排的患者僅占所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5%,與ALK重排類似對相應治療藥物敏感的ROS-1重排約占1%-2%。
對于這一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目前有一代的克唑替尼,二代的色瑞替尼、艾樂替尼和布加替尼以及三代的勞拉替尼可供選擇。
這幾種藥物中,我要特別提一下三代的勞拉替尼,它針對已經經過兩種甚至以上口服耐藥藥物治療的患者都能顯示出逆轉耐藥的功效。
隨著后續臨床試驗數據的公布,對這一類別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惡性腫瘤向慢性疾病的轉化或許能真正成為可能。
PD-1讓免疫治療 進入了新時代
免疫治療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對抗腫瘤治療模式。
早在免疫學興起之初,相關學者就嘗試使用免疫刺激因子以及非特異性的免疫細胞擴增來治療惡性腫瘤,但由于缺乏相應精準的治療靶點,無法對不同患者腫瘤免疫逃逸和免疫抑制的機理進行分析,類似的免疫治療都沒有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但是!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的發現,腫瘤的免疫治療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通過重新激活被腫瘤細胞抑制的細胞毒性T細胞,PD-1抑制劑顯示出卓越的抑瘤效果。
在目前上市的藥物中,PD-1抑制劑納武單抗(nivolumab)在二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無論是針對鱗癌還是非鱗癌,無論PD-L1的表達率如何,與傳統化療相比,都能取得更好的治療療效。
另一種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更是把治療推到了一線,相應的臨床試驗發現,對于PD-L1表達率超過50%且沒有驅動基因敏感突變的患者,單純的帕博利珠單抗治療在生存時間和緩解率上均高于化療。
新藥的出現 解決了腫瘤治療難題
其實,無論是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目前仍舊面臨著幾個一直困擾醫生的問題。
問題 1. 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難以治療
目前,口服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都主要適用于有遠處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而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依舊依靠傳統的同步放化療,改變放化療中的放療劑量、化療模式以及治療結束后再加用靶向治療等維持模式都無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因此局部晚期患者的治療進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問題 2. 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普遍對免疫治療療效欠佳
前期針對PD-1抑制劑的臨床試驗證據顯示,無論是納武單抗還是帕博利珠單抗,都對驅動基因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效果欠佳。
這就意味著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在耐藥后只能回到傳統的化療時代,無法在免疫靶向治療中獲益。
這兩個問題成為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延長的重要障礙。
但是!
大家不用慌!
PD-L1抑制劑Imfinzi(durvalumab)的出現正在一步步解除這樣的困擾!
在目前上市的藥物中,PD-1抑制劑納武單抗(nivolumab)在二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無論是針對鱗癌還是非鱗癌,無論PD-L1的表達率如何,與傳統化療相比,都能取得更好的治療療效。
另一種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更是把治療推到了一線,相應的臨床試驗發現,對于PD-L1表達率超過50%且沒有驅動基因敏感突變的患者,單純的帕博利珠單抗治療在生存時間和緩解率上均高于化療。
新藥的出現 解決了腫瘤治療難題
其實,無論是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目前仍舊面臨著幾個一直困擾醫生的問題。
問題 1. 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難以治療
目前,口服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都主要適用于有遠處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而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依舊依靠傳統的同步放化療,改變放化療中的放療劑量、化療模式以及治療結束后再加用靶向治療等維持模式都無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因此局部晚期患者的治療進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問題 2. 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普遍對免疫治療療效欠佳
前期針對PD-1抑制劑的臨床試驗證據顯示,無論是納武單抗還是帕博利珠單抗,都對驅動基因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效果欠佳。
這就意味著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在耐藥后只能回到傳統的化療時代,無法在免疫靶向治療中獲益。
這兩個問題成為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延長的重要障礙。
但是!
大家不用慌!
PD-L1抑制劑Imfinzi(durvalumab)的出現正在一步步解除這樣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