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74歲的凱蒂曾被死纏爛打的疹子困擾,她的右小腿上有許多蠟狀的隆起并且有泛紅表現,一開始她以為自己是發炎了,但是到醫院檢查后,醫生卻告訴她,這是一種罕見的皮膚癌。
由于腫瘤已經擴散,手術和放療都不會有良好效果,醫生給出的第一方案是截肢,但是又考慮到凱蒂的年紀,擔心她無法負擔截肢帶來的影響。于是經過長時間討論和對凱蒂本人的意見征詢,醫療團隊決定暫時不予治療,視情況發展再定。
就這樣,凱蒂帶著“病腿”回家了,但是半個多月后“奇跡”開始出現。盡管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復查時醫生卻發現凱蒂的腫瘤有明顯縮小。而之后的幾個月里,凱蒂的身體指標逐漸恢復正常,腫瘤也漸漸縮小直至消失,這無疑是一個驚喜。凱蒂的主治醫生歐文說:“雖然還不能證明凱蒂的身體的哪種機制會讓癌癥清楚,但這種情況相當罕見。”
癌癥自愈經常以個性化案例被報道,也經常被稱為是“醫學界的奇跡”,那么癌癥自愈到底有沒有規律可循?這些奇跡是否對其他病人有參考作用呢?
癌癥真有自愈的可能嗎?
在大部人的印象中,癌癥=“不治之癥”,幾乎等于死亡通知書。但從本質上來講,癌癥就是一種慢性炎癥,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通過正規的醫學手段可以控制、治愈。
美國癌癥協會就曾經公布過一個研究結果,他們提到,大約有10%的癌癥患者病癥會自然消退,而且基本是呈現痊愈的狀態,極少復發。
癌癥自愈的案例不鮮見。山東的張毅就是其中之一。張毅是1998年5月被確診為腸癌晚期,被發現時就已經是全腹轉移,無法手術了,他本人拒絕進行放化療的治療,甚至不肯服用止痛藥。
為了對抗癌痛,張毅開始全身心地鉆研“微刻”,以此來轉移注意力,不把病情太當回事兒。沒想到,幾年以后,病灶消失了,他的癌癥“好”了。
科學研究上沒有具體明確癌癥能夠自愈的原因,臨床數據的原因分析不一,似乎癌癥自愈是“靠命”,全憑天意。
什么情況下,癌癥可能自愈?
許多類型的癌癥都出現了類似的自愈病例,那么這些案例是否有些共同點,能給我們提供治療癌癥的思路呢?
腫瘤專家何裕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原則上來說,任何癌癥都有自愈的可能,而根據臨床經驗,有2類比較“極端”情況的人會更容易出現自愈現象。
一類是文化水平低或沒文化,但卻迷信權威或有盲從傾向的人,常見于農村居民或城市里粗線條的人,他們查出患癌癥后,有的手術、化、放療都不做,卻也活得很好、很長。
何裕民解釋,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對于病情掌握不夠,或者對癌癥認知出現偏差,在不知情、不恐懼中獲得了親人的關愛和醫生的救治,多方面的正面因素使得這類患者積極振作,癌癥隨之趨于穩定,甚至自愈。
另外一類人群屬于十分理性、執著、甚至有點偏執的人(否認或不在乎自己患癌),這類患者能夠專注于自己的癌癥治療,哪怕不接受治療,他們也會在調整生活作息、提高身體免疫力的道路上堅持不懈,由此為癌癥自愈提供了前提條件。
雖然何裕民根據臨床病例分析了癌癥自愈患者的共性,但是不代表符合其中條件的癌癥患者一定可以實現自愈目標。
說實話,小艾覺得懷著“癌癥能夠自愈”心態的人其實是在“賭博”,賭贏了,不過是僥幸使然;賭輸了,無復盤機會。所以,我還是建議癌友們保持理性態度,積極接受正規治療。
癌癥康復,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限可能,有時候一個選擇就能改變一個結局,想要治好癌癥,正確的選擇很重要。
積極樂觀的心態能讓我們的頭腦保持清醒,更好地做出選擇。數據顯示,有10%的早期癌癥患者活不過五年,就是受心態的影響。
何裕民表示:“良好的心理情緒及應有的社會支持可起到調整機體平衡,增強免疫功能,有利于腫瘤向好的方面轉歸,可使腫瘤處于‘自限狀態’,甚至自然消退。相反,惡劣的情緒進一步降低了機體抵抗能力,可促使病情惡化。”
有了好心態,身體也要有好狀態。癌癥患者可以通過飲食、運動等來調節身體機能。
不熬夜、戒煙戒酒,適當地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牛奶等;多吃新鮮蔬菜;可以多參加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打太極拳、八段錦等等,都能夠提升身體的免疫力,為戰勝病魔積聚能量。
癌癥猛于虎,但是我們要做可以戰勝老虎的“武松”,激發身體潛能,不管是從精神上還是從身體上,做好積極的準備,增加抗癌成功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