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韓
曾寫過:北京中年抗擊晚期結腸癌手記
“熊貓和朋友們”消化道腫瘤病友互助組織發起人
在剛過去的一個多月里,我做了結腸鏡檢查,發現了多個腸道息肉,最大的2cm,住院進行了切除。過程輕松愉快,我和多位醫生進行了交流并查閱資料了解了一些結腸鏡和消化道健康的故事,寫出來與各位分享。
內容包括:結腸鏡有趣的發明歷史;結腸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我做結腸鏡手術的經歷,全文約9千字,閱讀時間25分鐘。
1
1966年,英國華裔教授高琨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指出高純度的玻璃能夠用于傳遞信息,這種通信叫做光通信,后來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并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信息領域。在他的推動下,美國的康寧公司(就是現在鍋賣得很貴的那家公司)制造出了一種可以傳遞信息的柔軟玻璃絲——光導纖維。
1968年,有兩位年輕的美國胃腸外科醫生,新谷弘實(Hiromi Shinya)和威廉沃夫(William Wolff),他們在臨床工作中敏銳地察覺到腸道息肉和腸道腫瘤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系,如果能早期切除腸道的息肉,也許能避免腸癌的發生。可惜并沒有一種儀器可以進入彎彎曲曲的腸道。
第二年的一次新材料展會上,這兩位醫生摸著柔軟的光導纖維激動不已。他們有個天才的想法,用這種材料做一種柔軟的內窺鏡,便可順利通過結直腸的三個明顯的彎曲,觀察整個結直腸道有沒有腫瘤和癌前病變,甚至可以用鋼絲套圈或者微型手術刀直接切除早期的腸道病變和腫瘤。
后來的醫學研究表明:4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30%至50%的人群會有腸道息肉,約2/3是腺瘤。腺瘤在歷經5、10和20年后,癌變的風險約為2.5%,8%和24%,也就是說,隨著年齡增加癌變風險也會增加。
當時的美國正處于去工業化階段,并沒有醫療器械制造商愿意幫助這兩位年輕醫生實現他們的偉大想法。于是,新谷弘實帶著光導纖維登上了飛往老家日本的飛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制造業像今天的中國制造業一樣昂揚向上。只要有好的想法,就不缺乏有才華的工程師將其變成現實。新谷找到的是新銳光學設備制造商–奧林巴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3個月后,新谷和威廉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結腸鏡檢查,并用鋼絲套圈切除了檢查中發現的腸道息肉。而奧林巴斯,至今依然牢牢占據著全球結腸鏡市場的七成份額。
1975年 腸鏡發明者 新谷弘實
和威廉沃夫
新谷和威廉完成了一例又一例結腸鏡檢查,并將這一技術教給了越來越多的醫生,奧林巴斯等腸鏡制造商也在不斷進行技術升級。1983年電子結腸鏡誕生了,醫生可以通過電視顯示屏來觀看結直腸道的情況,這讓腸道息肉更容易被發現。同時,高頻電切的鋼絲套圈進行息肉切除操作時,更加方便且不易出血。
電子結腸鏡發明的兩年后,1985年,美國總統是風度翩翩的羅納德.里根。例行體檢中,醫生發現里根的血紅蛋白偏低(輕微貧血),并且有大便潛血的癥狀。
他花了幾個月時間說服了里根的夫人,繼而說服了寵妻狂魔里根同志嘗試一項剛剛誕生不久的新技術–電子結腸鏡檢查。檢查發現里根總統結腸最末端有一個腫瘤。第二天,里根就進行了權力移交和外科手術,切除了腫瘤和一段結腸。
一周后,安德森癌癥中心的外科主任史蒂文·羅森博格(Steven Rosenberg)向媒體宣布了病理報告的結果,由于發現得早,總統的癌癥組織已經被完全切除,身體中沒有癌細胞,他已經被完全治愈了,不需要化療。
后來羅森博格離開外科,投身腫瘤免疫治療并發現了TIL(腫瘤浸潤)和新抗原(neoantigen)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在黑色素瘤的治療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胰腺癌、胃癌、腸癌等多個癌種都有成功的案例,直到現在老爺子依舊是腫瘤免疫治療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以后有時間慢慢講他的故事。
里根總統的腸癌治愈的故事徹底把結腸鏡檢查推到了公眾面前,結腸鏡檢查和結腸鏡手術迅速在美國的醫院中普及,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衛生體系把結腸鏡檢查放入了50歲以上的體檢當中,從此美國有句俗話:沒有胃腸鏡檢查的體檢都是耍流氓:)
2
說完了腸鏡的發明,我們來談談抗生素、豬肉和腸道健康的關系。
1978年,中國正式把計劃生育寫進了基本國策,少生優生慢慢深入人心。第二年,我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出生,成長的過程伴隨著全民經濟水平迅速提高和醫療行業迅速發展。20世紀橫空出世的死神大殺器抗生素,讓原來意味著死亡的各種感染變成了幾天就能恢復的病,將人均壽命不斷提高。
然而高速發展的行業總會有各種問題,由于基層醫生和我們的父母對抗生素的認知水平所限,抗生素這種神器被無限制的使用。一有感冒發燒,從第一代獨生子女開始的孩子們幾乎人人都有去醫院開土霉素,四環素等口服抗生素或者靜脈滴注青霉素、慶大霉素的經歷。
濫用抗生素的情況非常普遍,尤其是三線以下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2014年2月12日刊發的《英國醫學雜志》中,提到了這樣一組數據:“平均而言,中國每人每年使用138克抗生素,是美國的10倍;約有75%的季節性流感患者使用抗生素,97%的手術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住院患者抗生素處方率為80%。這一狀況直到最近十年才引起重視并有所緩解。”
使用抗生素多的不但有人,還有豬。1980年至今,豬肉消費量增加了7倍,達到了人均40公斤左右。
經過40年的發展,我們并沒有看到大型養豬場占據主導地位,溫氏、牧原和雛鷹這三家排行前列的養豬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只占不到3%,而個人養豬場(飼養戶)的數量達到了令人咋舌的4600萬。我們吃的豬肉95%以上都是散戶養殖的。
濫用抗生素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腸道菌群是寄居在人體腸道內微生物群落的總稱,細菌的數量,比組成“你”的細胞數量還要多,是近年來微生物學、醫學、基因學等領域最引人關注的研究焦點之一。
腸道菌群非常龐大,與人體的交互關系復雜,很多科學家將其稱為人體的另一個器官,甚至“另一個你”。
腸道菌群平衡被抗生素破壞后,除了會產生耐藥的超級細菌外,對人體免疫系統也會造成影響,從而引發腸道腺瘤(息肉)的生長。而腺瘤經過 5年、10 年或者更長時間后可能癌變,形成腸道腫瘤并擴散至全身。
2019 年 ASCO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有一項研究數據:在口服抗生素累計超過 30 天時,結腸癌的風險會明確增加。在20多歲或30多歲這個年齡,長期服用抗生素的人(長期定義為:服用2個月后或更長時間)和在此期間沒有長期服用抗生素的人相比,前者被診斷出結腸腺瘤的可能性高出36%。
由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中國跟我同齡或者更年輕的朋友們使用抗生素的累計時間和從肉類中攝入的抗生素含量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同齡人的水平,容易引發成年后的腸道疾病。
3
再回到美國,結直腸癌是美國發病率第二高的癌癥,是一種富貴病。醫學界認為結直腸癌的風險與家族遺傳、加工肉類(亞硝酸鹽)、紅肉、酒精攝入過多、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超重的體型都有關系。而預防結直腸癌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結腸鏡發現早期病變(腺瘤),并將其直接切除。
自上世界90年代以來,美國開始在50歲以上的人群普及結腸鏡篩查以及結腸鏡下切除息肉。接受篩查的人數逐年提高,適齡人群的篩查率超過70%,每年做2000多萬例腸鏡檢查,結果是腸癌發病率連續下降了30年,形成了一條陡峭的下降曲線。
美國結腸鏡檢查主要是普外科和消化科醫生來操作,一次結腸鏡檢查的費用是1000多美元,醫生每個病例可以收入500-600美元的專業費(怪不得美國人愿意學醫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數據表明,結腸鏡檢查能將腸癌的風險降低60-90%,即使如此,還是會有漏檢的情況發生。
與此同時美國結腸鏡檢查的質量體系逐漸形成,要求結腸鏡必須觸達結腸的盡頭-盲腸,退鏡觀察的時間不少于6分鐘。腺瘤檢出率(ADR)成了判斷一個醫生腸鏡操作水平的客觀標準。
如果一名醫生的腺瘤檢出率低于30%(未來幾年這一標準會提高至35%),那對不起,500-600刀的專業費就拿不到了。民眾接受程度高、醫生有豐厚的收入和操作有嚴格的質量要求,這三個因素彼此互相作用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然而與結直腸癌的整體發病率下降的趨勢相反,美國2000 年-2015 年間,40-44 歲的結腸癌發病率增加了 30%。因此美國癌癥協會(ACS)將腸鏡篩查的群體年齡從50歲進一步下調到了45歲。
4
到了21世紀,也就是在結腸鏡誕生的三十多年后,
結腸鏡的發明者新谷弘實帶領團隊完成了30萬例結腸鏡檢查和手術,從此飄然退隱并華麗轉身。沒想到的是,他老人家回到日本寫了本《不生病的生活方式》,輕松賣了上千萬本。
書里鼓吹別吃肉別喝牛奶,還發明了一個至今仍然在大批收割智商稅的概念–酵素。如今新谷老先生已經駕鶴西去,我國去日本旅游的女士們依然對他生前創造的保健品概念趨之若鶩,讓無數醫學同道驚掉了下巴。
雖然發明者走向了一條神秘主義者的道路,但結腸鏡技術依然逐漸普及和不斷的更新迭代,增加各種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每當有新的材料技術、影像技術、外科技術的出現都會被融合到結腸鏡的功能升級中。
如今的結腸鏡能夠支持圖像窄帶增強,分辨率從標清升級到4K、能夠噴水清潔腸道、能夠染色顯露不明顯的扁平息肉,能夠注射將扁平息肉抬起,有各種各樣的刀頭,可以套圈切除、灼燒、高頻電切息肉、剝離早期腫瘤、可以取病理活檢、止血、修補腸道穿孔,放置支架解除急性腸梗阻,進行腸道內超聲檢查等。
另一方面,由于醫生進行精巧的結腸鏡操作時會對醫療器械有非常細微的要求。對感覺上的精確度要求也非常嚴格,他們會用“拉勁有點兒不足,手感有點不好”來評價器材。設備提供商不斷改善結腸鏡插入患者體內時的滑動感、用力時的柔韌度等方面,來滿足越來越抽象的人機交互需求。
令人稍感遺憾的是至今結腸鏡的9成以上市場依然被奧林巴斯、富士膠片和賓得所這三家日企占據。中國制造沒辦法短時間內撼動這些霸主多年的技術積累,而選擇了彎道超車,發力膠囊胃腸鏡和糞便基因檢測產品,更有中國的高科技公司通過視覺人工智能來輔助醫生在結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
5
我國一直熱衷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結腸鏡也并不例外,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該技術以來,我國在各大醫院都建立了內鏡中心,同時不斷將醫生送到美國,日本進行胃腸鏡操作的培訓。內鏡中心是一個快速發展的交叉學科,建立之初一部分醫生來自外科,一部分來自內科,現屬于消化內科。
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的鍛煉,心靈手巧的中國醫生們的內鏡手術水平已經不遜于任何國外同行,走在了世界消化道早癌內鏡治療技術的前列,建立了自己的內鏡治療專家共識。
但另一方面,目前內鏡醫生的人數不足4萬,如果要達到美國相同的胃腸鏡篩查比例,需要35萬名以上,需求缺口巨大。同時內鏡的質量管理也剛開始探索,尚無全國性的標準,因此進行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有條件要去大型三甲醫院,才能做到比較高的腺瘤檢出率,有效降低胃癌、腸癌風險。
與美國不同,我國的腸鏡篩查率不足15%,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在過去10年增長了近一倍,每年新增40多萬病例,成為中國第三高發腫瘤,略低于肺癌和胃癌。學壞容易學好難,中國在腸癌年輕化的方面毫不遜色于美國,30-39歲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從2004到2009年,僅五年時間就增加了20%。
與發達國家越來越相似的飲食結果和生活習慣,以及更大的環境壓力、更長的抗生素暴露時間和更低的主動篩查意識,導致了我國的腸癌確診往往已經是中晚期,尤其年輕患者,常常被誤診為腸炎、痔瘡,等確診時發現腫瘤已經出現遠端器官轉移,失去手術根治的機會了。
我國的消化道專家通過大量的研究分析也指出不能照搬國外的篩查經驗,2019年最新公布的《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建議將40-74歲的一般人群作為結直腸腫瘤的早診篩查對象,并將城市人群作為優先篩查對象。
6
今年40歲的我評估了一下消化道腫瘤風險:沒有家族史,從小不容易感冒發燒,但抗生素的累計使用時間超過一個月。平時注意鍛煉身體,但是個無肉不歡的人,被動抗生素攝入恐怕不少。平時做消化道腫瘤相關的科普接觸了太多年輕的腸癌的患者,我決定送自己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結腸鏡和胃鏡檢查。
2019年9月26日,長安街上到處是70周年大慶的氣氛,我騎著自行車來到了北京同仁醫院消化內科,要求做一個無痛的胃鏡+腸鏡檢查。醫生問,有什么不舒服的么?“沒有,就是想做個篩查”。
醫生說:“無痛胃腸鏡預約起碼要等兩個月,檢查項目也多,還需要麻醉科評估一次。要不咱們約不麻醉的?不麻醉也完全可以忍受,我們醫生還有自己給自己做的呢。”我心想,無痛的胃腸鏡一起做只需要半天時間,體驗上更好,我又不著急,于是堅持要求無痛。
醫生給開了胃腸鏡檢查的單子,我去抽了血,做了心電圖、拍了胸片。第二天去麻醉科看了各項檢查結果,簽了字。我去五樓內鏡中心預約到了11月22日下午。拎了兩大盒聚乙二醇(福靜清)高興地回家了。
給自己做胃鏡、腸鏡的醫生
距離檢查時間三天的時候我就注意不吃紅色或者帶籽的食物。11月21日晚上6點,開始了結腸鏡檢查前的重要工作—腸道準備。
聚乙二醇是一種增加大便含水量的溫和的藥物,俗稱瀉藥。可以用來做腸鏡、手術前的準備,也可以小劑量長期服用來緩解便秘。以前陪老婆治病的過程中,我嘗過多個廠家的聚乙二醇,不夸張地說福靜清是最難喝的,我兌了瓶雪碧,味道改善了很多。
一個小時把一大包聚乙二醇溶解到2升水里慢慢喝下,邊喝邊溜達。然后頻繁的上廁所,十幾趟之后,排便終于成清澈的水狀。雖然沒吃飯,又跑了多趟廁所,但是沒覺得餓,睡得還行。
第二天上午9點又喝了一大包聚乙二醇和2升水。全麻的檢查需要家人陪同,我和老婆一起到了同仁醫院的內鏡中心。排隊,叫到名字進去,先扎上一袋鹽水,口服一支喉嚨的麻藥。里面繼續排隊,再次叫到我,上了一張病床,脫褲子蓋著床單。
臉上戴上氧氣面罩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覺醒來,老婆在床邊等著了。慢慢下床,頭有點暈,但是一點不疼不難受。老婆扶我出去,找椅子坐下,她繳費回來把檢查報告拿給我看,腸鏡發現了三顆腺瘤(息肉),最大一顆側向生長腺瘤(扁平的)2.2*1.2 CM,位于升結腸,另外兩顆都是 0.8 CM,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側向生長的腺瘤容易癌變且不容易被發現,當時感覺有點驚喜,本來只是打算體驗一下生活,沒想到真的獲益了。
7
從醫院出來,把消息發到病友群里,收到很多的祝福。很多病友羨慕我能防患于未然,如果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也許都不會有這么多病友群。北腫的楊勇醫生看到了之后有點吃驚,他幫我請教了上海中山內鏡中心的齊志鵬醫生。
齊醫生判斷這個最大的腺瘤因為超過了2CM,需要用內鏡治療中的高難度操作–內鏡剝離術(ESD),讓我找個“老司機”手術。
胃腸道從內到外有三層,粘膜層、肌肉層、漿膜層。內鏡剝離術(ESD)是一種胃腸鏡下切除早期腫瘤、病變的技術,過程大致為:
1.定位病變的邊界,
2.向其下方,粘膜層和肌肉層之間注射腎上腺素鹽水將其抬起,同時分離粘膜層和肌層,
3.4.5用高頻電切刀頭將病變環周切開,
6.用鈦夾止血。
這是一種用微型手術刀的非常精巧細致的手術。我的息肉長在結腸遠端,有一定操作難度。
楊勇推薦我去找北腫內鏡中心的吳奇。下周吳的號沒有了,我第二天早上六點在“京醫通”上搶了一個11月29日友誼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的號。北京友誼醫院,上海中山醫院、長海醫院、西京醫院都是國內內鏡治療的頂尖醫院。
11月29日(周五)上午,到北京友誼醫院看翟惠虹副主任,等待時我先搜了一下她的論文,關于內鏡下治療的文章很多,最近幾年發表的都是國外期刊。又搜了一下丁香園論壇,居然找到了她十年前寫的很多帖子,寫她去美國開會學習的經歷,寫她內鏡操作技術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分享掌握了一個新技術后的喜悅。
問診時跟她聊起了這些,她笑了笑:那是一個內鏡醫生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階段,遇到很多的問題,需要有人來點撥,可論壇上沒有人來給你解答。當自己度過了那個階段后,自己也沒有時間再上論壇,業余時間也是去參加各種會議刷學分。
我問她我這個升結腸的息肉切除的難度,她說:“你這個位置太深了,用腸鏡做ESD或者EMR切除,就像在秋千上繡花一樣,是在晃晃悠悠中完成這個操作。
不過你不用太擔心,報告上雖然寫的2.2cm,實際上可能只有1點幾,我們科副主任醫師都可以做。不過你的主動篩查意識很好,比我們醫生都強。”我點了點頭,“明白了,息肉尺寸寫大點是你們的潛規則唄。”鄭笑了笑,給我開了住院單,“回去等通知吧,等多久沒譜,也許兩個月,也許三個月。”
8
不知道是因為我的腺瘤比較大,還是因為聊得很愉快,兩天之后我就接到了友誼醫院消化內科的住院通知。周一上午,先去公司交接了工作。中午滿含熱淚地吃了一碗牛肉面,下頓飯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吃上。中午1點到了友誼醫院住院部交了2W押金和醫保卡,換來了一個手環,從此我的名字叫消化內科12-2。
病房是一個套間,里面5張床,外面4張床,一個味道感人的衛生間。走廊里轉了一圈,發現病情輕的病人都在這個9人間,重的都在2人或3人間。管床的賀大夫來了,問了一下病史、服用的藥物、并告訴我明天手術,一會兒去麻醉評估,并給我做了個床旁超聲檢查。
我想跟她深入探討一下ESD剝離的口袋或者隧道技術,她表示她是來實習的,不懂內鏡操作,我只得把話咽回去。病房里很熱,我換上了病號服。護工來帶我去麻醉科做了評估。晚飯不吃了,帶上降噪耳機,開始看《慶余年》。
晚7點開始進行第二次腸道準備,這次喝的是和爽,味道比福靜清好多了。聽著同病房北京大哥的高談闊論,我一趟趟跑著廁所,10點多終于消停了。
第二天(周二)一早抽了6管血,然后2升聚乙二醇,老婆送完孩子來到醫院。10點鐘護工帶到內鏡中心,跟上次檢查沒什么區別,氧氣面罩一戴就沉沉地睡了過去。一覺醒來都結束了。但這次麻藥的勁明顯比上次大不少。下床后,用輪椅把我推回了病房。除了有些頭暈,沒有任何感覺。
躺在病床上,給我掛了點滴,我看了一下,“哦,依替米星,消炎的。”護士夸我懂得多。我滿意的點了點頭,終于有點病號的感覺了。
然后掛兩袋葡萄糖鹽水,下午醫生過來查房,我說什么時候能吃飯啊,賀大夫說,“主任說了,您這個是ESD手術,傷口比較大,有三個鈦夾,需要禁食水48小時。”我頓時覺得有點不對勁,“這么久啊,那我什么時候能出院呢?”賀大夫說,“下周一出院。”我心里一萬只烏鴉飛過。
醫生一走,我立刻開始查資料,紀念斯隆凱特琳醫院(MSKCC)的患者教育里提到:腸道ESD術后需要在醫院觀察一夜,手術第二天就能離開了。梅奧診所
(Mayo Clinic)
:腸道ESD術后,如果有家人能來接,當天就可以回家觀察。韓國有一項臨床研究,胃ESD術(胃在腸上端,ESD術后更需要禁食)后第二天進行流質和固體食物的臨床數據對比,兩個群體的出血、穿孔發生上沒有明顯差異。此時我已經有超過30小時沒吃飯了,心情略糟糕,慶余年也看不下去了。帶上降噪耳機就迷迷糊糊的睡了。
第二天(周三)上午醫生過來查房時,我把研究結果向她展示了一下。她說“咱們國內的急救體系能跟美國比么?美國你回家穿孔了,直升機把你接走去急診;北京你回家穿孔了,救護車堵在四環上了,對吧。”我說:“我住不到下周一,我得提前出院,最多住到周四或周五。”她嘆了口氣,“那你簽個自行出院同意書吧”。
我又給她講,“你看一個ESD手術根本沒有必要住這么久,你周一下午收進來,周二手術,周三觀察,周四上午出院。周四下午你又收一個病人進來,周五手術,周六周日觀察,周一上午又出院了。這樣你病床流轉率提高一倍,病人體驗還更好了。”她白了我一眼,“您不當院領導真是有點委屈材料呢。”
下午病房訂飯的大姐來了,我說給我訂個粥,大姐說“你訂不了,時間沒到呢。”我……。隔壁床大哥說:“您那兒有美國的專家共識,人家友誼醫院也有食堂共識。”54個小時沒吃飯了,只能把桌上的無糖雪碧喝了。
周四一早在我的強烈要求下終于喝到了米湯。中午西紅柿雞蛋疙瘩湯吃得我熱淚盈眶。周五一早五點多就爬起來收拾東西,7點早飯吃了個蛋糕卷喝了一碗粥,很幸福。8點多醫生查房,給交代了出院事項。九點多老婆過來接,我親自開車回家,陽光真好,自由真好。
一周后恢復了跑步。兩周后復診看到了病理報告,都是低級別腺瘤,離癌變還很遠。跟醫生約定3年后復查。
9
費用:
無痛胃鏡+腸鏡檢查,原價兩千左右,醫保報銷后700多。
結腸鏡下ESD+EMR多發息肉切除+住院4天,共1w6,報銷后3000左右。
小結:
消化道腫瘤是完全可以早期預防的,只要花半天時間做一個胃腸鏡檢查就可以保10年平安,遠離腸癌、胃癌和食管癌。如果您有以下情況請盡快安排胃腸鏡檢查:家族遺傳,排便改變,40歲以上城市人群。
再加上一個胸部CT,就能把肺癌、胃癌、腸癌、乳腺癌、食管癌全部篩查到了。
如果腸鏡檢查沒有發現息肉(腺瘤),10年之后再進行腸鏡檢查;如果發現了息肉(腺瘤),3年后復查。息肉(腺瘤)在0.5cm以下,無需處理;0.5cm或1cm以上需要住院進行內鏡下切除。
10
最后說一下醫患關系的問題,前段時間民航醫院暴力傷醫令人痛心。隨著網絡信息流碎片化和算法化,進一步割裂了社會群體之間的共識,無數帶節奏的自媒體為了流量不斷對醫療體系、醫護人員污名化,挑動患者對醫生的敵對情緒。
每一個行業都是整個社會的縮影,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醫療行業也不例外。目前國內的優質醫療資源還是集中在一線城市的公立醫院,其技術水平高,收費低,但是人滿為患、就醫環境差。改善醫療資源緊張的現狀和醫患關系,不能僅寄希望于醫療系統本身,還需要我們患者的共同努力。
我們患者可以提高篩查意識,早期干預,節省后期不必要的醫療資源的占用。我們還可以學習一些醫學知識,與醫生溝通時能更簡潔地描述清楚病情,提高就診效率。跟醫生有基礎共識,有合理的預期,看病就變成一件簡單的事。
如果看了文章后,您決定做胃腸鏡篩查,又怕自己中途放棄,不用擔心,我們志愿者團隊推出一項免費胃腸鏡督導服務
,掃描文末二維碼加“胃腸鏡篩查群”。
如果感覺看此文不算浪費時間,請幫忙轉發朋友圈、微信群或點一下“在看”。
也許有朋友會從中獲益。
鳴謝:
北京友誼醫院 俞力 翟惠虹
北京同仁醫院 馮躍 王天佑
北京腫瘤醫院 楊勇
上海中山醫院 齊志鵬
熊貓和朋友們長老會
參考文獻:
[1]https://ascopost.com/News/60376
Oral Antibiotics and Risk of Colon or Rectal Cancer
抗生素和腸癌風險
[2]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16734.php#2
Antibiotics and bowel cancer
抗生素和腸癌
[3]https://www.sohu.com/a/160977408_672960
龔偉教授“無蒂鋸齒狀腺瘤/息肉(SSA/P)內鏡診斷”
[4]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colon-polyps-beyond-the-basics
Patient education: Colon polyps (Beyond the Basics)
腸道息肉患者教育進階(UpToDate)
[5]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653628/
Natural history of untreated colonic polyps
腸道息肉不治療后的癌變風險(1983 梅奧診所)
[6]https://new.qq.com/rain/a/20190803A0KKB1
關于結直腸癌年輕化,你想知道的全在這(騰訊網)
[7]http://www.china-gisj.com/uploadfiles/2018/10/20181012170831815.pdf
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
[8]https://www.mskcc.org/cancer-care/patient-education/about-your-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colonoscopy-sigmoidoscopy
關于結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紀念斯隆凱特林醫院)
[9]https://www.huxiu.com/article/196721.html
被丁磊藐視的“中國養豬業”到底啥水平?(虎嗅網)
想了解癌癥的科普、預防及治療,癌癥心理咨詢等,請搜索我們的三個公眾號:1,女性癌健康;2,植物硒教授;3,癌友群,關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