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應該多鍛煉嗎?應該增重還是減肥?腫瘤患者運動是否有特殊的危險?對于腫瘤病人來說,適量的運動可增加患者機體的抵抗力,促進機體恢復,更可以通過運動增強信心擁有好心情!在不同階段,腫瘤患者的運動需求各不相同,需要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而定,選定適宜的運動量。
治療和恢復期
運動不僅在腫瘤治療期間是安全和可行的,而且還可以改善身體功能,緩解疲勞乏力,提高生活質量。何時開始,如何保持身體活動,需根據患者的狀況和個人偏好有針對性地選擇。
1、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患者,在治療期間可以較低強度或較短的時間進行鍛煉,但也應是盡可能多地維持活動。
2、對于在診斷前久坐不動的患者,應該采取低強度的活動,如拉伸運動、慢速步行等,逐漸提高。
3、對于年齡較大的、有骨轉移或骨質疏松癥、或嚴重損傷如關節炎或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應注意平衡和安全性,以降低跌倒和受傷的風險。
治療后的穩定期
在恢復后的無疾病或疾病穩定期,保持適當體重,積極的身體活動和健康的飲食對于促進整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是非常重要的。
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減輕疲勞乏力,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大量項前瞻性觀察性研究表明,積極活動的患者比活動少的患者,癌癥復發風險更低,生存率更高。
晚期患者
對于晚期患者,營養和身體活動的建議最好基于個體營養需要和身體能力而定。
對于老年腫瘤患者專家建議進行4種運動:
●耐力運動,如快走和跳舞,可以改善心臟,肺部和循環系統的健康狀況。這些練習可以讓患者更輕松地完成割草坪和爬樓梯等事情。
●舉重和使用彈力阻力帶等力量練習,可以增加患者攜帶雜貨和舉起孫子孫女等活動所需的肌肉力量。
●平衡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更穩定并且可以預防跌倒,這對老年人來說是一個主要的健康風險。也可以嘗試單腳站立或參加太極拳課程。
●瑜伽姿勢等伸展運動或靈活性運動,可以讓患者在走出車道時更加自由地彎腰,系鞋帶或俯視肩膀。
運動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
腫瘤患者的運動方式因人而異,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
手術后,首先是日常生活能力鍛煉,若不能下床可在床上做肢體和翻身動作,或者適當按摩、擦背等,以后隨體力增加逐漸進行其他形式的鍛煉,如散步、做體操(含醫療體操)、打太極拳、舞劍、慢跑等。避免過于劇烈的身體鍛煉或戶外運動,而且也要盡量減少參與器械性的鍛煉項目。
運動時間及強度:按照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癥研究所(ACR)對普通人群提出的防癌建議,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中強度的身體活動(相當于快走),隨著身體適應能力增加,適當增加活動的時間和強度,即60分鐘或以上的中等強度或30分鐘或以上的重度身體活動,認為中等程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容易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以走步為例,在上下班路上、出門辦事或在學校都可以快走或部分快走;在白天或晚上散步;爬樓梯而不是乘電梯。
另外,騎自行車、游泳、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均是很好的有氧運動。每周進行3~5次運動,每次大約30分鐘。可視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運動或鍛煉期間多次中途休息。運動強度以輕微出汗、心率增加、自我感覺舒適為宜。
一般認為參與運動時的心率為60%的最大心率或最大攝氧量心率,即中等強度運動,該強度運動能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功能。既能獲得較好的運動效果,又能確保安全的心率稱為靶心率。可根據年齡計算靶心率,即60%最大耗氧量時的心率(次/分)=170一年齡(歲)。
運動前后,要注意觀察患者的食欲、睡眠、運動、欲望、排汗量,有無疲乏感、心悸、氣短、頭疼、腰腿疼等。如果運動后,自我感覺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睡眠及食欲好,沒有心悸、氣短等情況,雖有疲勞感,經休息后可恢復正常,說明運動量適宜。
如果感到非常疲勞,吃不下、睡不好,經休息后仍感到周身無力,甚至對運動產生厭倦感,說明運動量過大,應及時予以調整,減至合適的運動量。
腫瘤患者運動的特殊注意事項
考慮到腫瘤患者體質的特殊性,運動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有嚴重貧血的患者應該延遲運動(除了日常生活活動),直到貧血得到糾正。
2、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應避免公共場所的活動,直到其白細胞計數回到安全水平。
3、已經完成骨髓移植的幸存者通常建議在移植后一年避免這種暴露。
4、對于嚴重疲勞乏力的患者,可鼓勵他們每天做10分鐘的輕度鍛煉。
5、放療的患者應避免照射皮膚接觸氯(例如游泳池)。
6、留置導管或營養管的患者應避免導管接觸游泳池、湖泊、海水或其他可能導致感染的因素,以及對導管區域的肌肉進行活動時要避免導管滑脫。
7、有其他合并癥的患者需要考慮其他疾病的影響,建議咨詢專科醫生。
8、具有顯著的外周神經病變或共濟失調的患者可能由于虛弱或平衡能力差而活動能力降低,應選擇適當的活動項目,避免造成損傷。
總結來說,腫瘤患者的運動方針就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患者在能力范圍內盡量多運動。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