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抗癌,請找愛硒健康。大家好,我是康復教授。每天跟大家聊一聊有關癌癥康復的問題。
《關于癌癥,這些危險信號你必須重視
——“健康中國癌癥防治行動”系列節目》
在今年的7月份國務院頒發了健康中國實施行動,其中要求實施癌癥防治行動等15項專項行動,那在今年的9月9號也隨后召開了癌癥防治行動的啟動儀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要落實癌癥防治核心信息的知曉率,也希望通過節目能夠普及更多的防癌抗癌知識,切實把百姓需要的防癌抗癌知識送到您的身邊。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防癌科副主任徐志堅教授在這里給大家最有用的防癌知識。
大家現在的防癌意識有沒有變化和提高呢?
我在防癌科工作已經有13年了,剛到防癌科的時候,感覺來防癌體檢的人稀稀拉拉的,第一,人非常少,第二,人們也不知道防癌科是干什么的,但是經過這10幾年的發展,隨著醫院的發展,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隨著腫瘤發病率的危害性,大家認識程度越來越高,來進行癌癥篩查,來體檢的人也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小小的一個科室,每天都被很多的人群給塞滿了,從這一點來看,大家對防癌的意識越來越高了。
癌癥可以跟高血壓、心臟病一起劃歸為慢性病是嗎?
對,可以這么理解,癌癥是一種慢性病,而且是危害人們健康非常嚴重的一類疾病,它之所以稱為慢性病,應該從幾個角度可以考慮:
-
第一它致病時間比較長,從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可能受到各種各樣危險因素的刺激或者是侵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細胞非常堅強,承受著外界因素的干擾,但是總會有一些脆弱的細胞,在長期的危險因素的作用下,可能會出現DNA的突變,長期的這種突變就會發生癌變,這個過程大概需要20到3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在危險因素作用人體很漫長的一個階段才會產生腫瘤,但是人們可以感知的腫瘤又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人體發現一個細胞,到人體能夠感知這個腫瘤,大概需要8到10年的時間,所以這個過程也很漫長,這是一個慢性的概念。
-
還有一個慢性的概念,就是說目前隨著各種新技術、新手段、新藥物的研發應用,在臨床上病人獲益越來越多,治療效果越來越長,與癌共存,這種情況也越來越多見,所以以前談癌色變,現在更多的情況下,老百姓起碼是在專業人員的角度來看,腫瘤是一個可以治愈的一個疾病,或者是可以帶瘤生存的一個疾病,所以它生存時間也延長了,所以這也說是慢性病的一個原因。
腫瘤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而容易發生的疾病嗎?
從目前的死亡和發病的數據來看,大部分人的發病年齡還是在40歲以上,40歲以上發病人數占所有癌癥發病比例,能夠達到90%以上,就是說40歲以上的人是癌癥的高危人群,但是不必諱言,現在隨著我們目前的社會形態極劇地發生變成,生活方式發生極劇地發生變化,我們周邊的環境因素也在發生著多多少少的一些變化,很多的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由于長期地依賴于某一類食物,某一種生活模式,某一種生活方式,的確可能出現早年發生癌癥的情況,比如說很多報紙上說某某大學生自習完以后,長期吃一種麻辣燙,或者是燒烤,得胃癌的這種情況,從這種報道的角度來講,有可能會是真的,就是這種情況的確在現實生活存在的,因為長期地受到一種,比如說亞硝酸鹽對胃黏膜的刺激,會導致癌癥發生,但是目前來看,我剛才講過,癌癥危險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大概是20年到30年,這樣的歲數,大概也得30、40開外了,你可能才會出現真正地體細胞的突變,基因的突變,才會發生癌細胞,才會發生腫瘤,所以這個過程還是相對漫長,從危險因素致病的時間效果來看,時間還是比較長的。
身體有哪些異常的變化,可能就提示應該去看看醫生了?
-
比如說我們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腫塊,比如說頸部,或者是胸背部,或者是女性的乳腺、腹部、四肢,而且在短時間內突然長大,這種情況大家一定要警惕,要到醫院做檢查。
-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不明原因地出現一些長期不愈合的黏膜潰瘍,這種情況也是要大家特別注意的。還有出現不明原因的耳鳴,回抽性的鼻涕帶血絲,這種情況就要預防鼻咽癌。
-
另外一個出現不明原因的納差,就是吃飯比較差,腹脹,還有黑便,這種情況就要注意上消化道有沒有可能出現病變。還有出現進食性的困難,而且漸進性的加重,是不是食管出現問題的。
-
另外就是出現大便便血,大便性狀發生改變,大便習性發生改變,我說的大便性狀,比如說腹瀉和便秘交替,一會兒腹瀉,一會兒便秘了,或者是長期的腹瀉,這都要預防結直腸癌情況的發生。
-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說咳痰、咳嗽,痰中帶血絲,那是不是有上呼吸道腫瘤的可能性,這也需要排除。另外一種就是不明原因的消瘦,發低燒,然后體重減輕,也要做一些相關的檢查,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因為消瘦不是特異性的癥狀,很多情況下都可能出現消瘦,比如說睡眠不好,比如一些人抑郁癥,或者比如一些人糖尿病,但是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現消瘦,或者是身體的不適,我覺得還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是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去做防癌體檢呢?
目前我們把它列為機會篩查的一種特殊的形式,世界上目前對腫瘤,尤其是一些常見惡性腫瘤的篩查模式是兩種:
-
一個是人群的系統性篩查。
-
另外一個叫機會性篩查,防癌體檢就屬于一種機會性篩查,病人不是因為腫瘤的原因,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到醫療機構去就診,自身提出或推薦來進行的一種篩查,這種篩查的模式在國外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形式。至于什么人來做篩查,第一剛才說了機會篩查,好多人出現癥狀了,需要做篩查。還用一個,咱們如果主動地提出來,或者想去做防癌體檢的話,剛才我說的年齡的判定,40歲以上高發,40歲以上的人就可以主動地去尋找這樣的專業體檢機構,去和專業的醫生去商討,你的這一輩子的防癌篩查,腫瘤預防的計劃是什么,因為我們中國人一生得癌的機率是五分之一,就是到80歲以后,平均壽命70歲以后,其實60歲以后,機率是很高的,所以每個人都可能要想到有可能會得腫瘤的這種情況,所以還是應該主動地去尋找自己一生的防癌計劃,至于怎么去做?我剛才講了,大概就是年齡是高危因素,當然還有家族史,有些人有家族史。另外有相應的危險因素,比如說少動久坐,或者是長期地依賴于某種特殊的飲食,或者是服用某一種特殊的藥物等等,一些高危因素,就是說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剛才說年齡、家族史,長期的吸煙,不運動、肥胖等等,這些有危險因素的人,都可以進行防癌篩查。
癌癥會不會傳染呢?
腫瘤是一個在危險因素長期作用下,人體細胞的DNA發生突變,這種突變長期的積累,逐漸緩慢地形成了人體腫瘤,這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學術理解就是多階段、多因素、多基因,這么一個疾病,從我剛才說的這些因素來講,腫瘤是不傳染的,因為它可以說是危險因素長期作用基因引起來的疾病,所以這個危險因素就是我們很關注的重點,哪些危險因素可以導致人體發生癌癥,有些危險因素是傳染的,比如說我們把危險因素劃分為幾類,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等等,比如說我們所說的生物因素,就是一類病毒,大家知道有一些病毒,比如說人乳頭瘤病毒、HPV、EB病毒,乙肝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病毒,剛才你說的胃癌特殊病例,它有可能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長期作用胃黏膜,導致黏膜的慢性炎癥,自身免疫反應,慢性炎癥,然后細胞缺氧,血管痙攣、血氧引起來的長期的這種作用,慢慢發生了癌變,本身這個病是不傳染的,但是導致這個病的危險因素可能會出傳染。
現在是不是可以通過打疫苗的方法,去減少某些致癌因素的形成和發生呢?
對,大家都知道,疫苗在人類歷史上發現,并且把它給發明出來,實際上就是由于針對某些生物危險因素,生物對人體的健康損害,尤其是病毒,我們產生了疫苗,比如說乙肝疫苗,或者是HPV疫苗等等,現在我們講宮頸癌,第一個被人類預防的疾病,就是從疫苗的角度,根據HPV的亞型來研發的疫苗,通過注射疫苗來預防這一類的HPV的感染,從而預防HPV導致的宮頸癌的發生,所以大家都知道宮頸癌99%的鱗癌都是由于HPV感染引起來的,所以我們通過抑制HPV對人體的傷害,通過疫苗來抑制HPV的傷害,就可以達到預防宮頸鱗癌的目的,所以疫苗的注射,將來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
世界衛生組織對癌癥的三分之一的定論是什么?
世界衛生組織在80年代就有三分之一的定論,就是說三分之一的腫瘤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三分之一的腫瘤通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治愈的,還有三分之一的腫瘤,通過及時地發現腫瘤,迅速地進行相關的治療措施,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可以降低死亡率的,這是三個三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對腫瘤預防來說,前兩個三分之一第一就是病因的預防,就是三分之一可以通過危險因素的控制,病因的預防。另外一個三分之一就是防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達到治愈的目的,這是剛才主持人說的三個三分之一。
要點回顧
1、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隨著腫瘤發病率的危害性,大家認識程度越來越高,來進行癌癥篩查,來體檢的人也越來越多。
2、癌癥是一種慢性病,是危害人們健康非常嚴重的一類疾病。
3、真正地體細胞的突變,基因的突變,才會發生癌細胞,才會發生腫瘤。
4、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腫塊時,要及時到醫院去進行檢查。
5、不明原因地出現一些長期不愈合的黏膜潰瘍,這種情況也是要大家特別注意的。
6、年齡、家族史,長期的吸煙,不運動、肥胖等等,這些有危險因素的人,都可以進行防癌篩查。
7、腫瘤是不傳染的,因為它是危險因素長期作用基因引起來的疾病。
8、疫苗的注射,將來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
9、世界衛生組織在80年代就有三分之一的定論,其內容是:三分之一的腫瘤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三分之一的腫瘤通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治愈的;
還有三分之一的腫瘤,通過及時地發現腫瘤,迅速地進行相關的治療措施,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可以降低死亡率的。
癌癥意向療法幫助了上萬人走向了癌癥康復,光是在荔枝微課就聚集了4000多人的加入。如果你對癌癥康復 和癌癥意向療法感興趣,不妨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拉你進群和硒教授以及更多癌癥患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