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咔“,小李又在掰他的手指了,“老掰手指,小心得關節炎!”女友阿欣提醒他。
“別小題大做啊,這掰掰手指,怎么就會得關節炎了?這別提多爽了,你也試試?“
像小李一樣,有些人在特別緊張或者是無聊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習慣,會一根根地掰手指使關節發出響聲,會握拳或同時將手指向后壓聽關節響。但有些人擔憂,這樣的習慣會加劇關節軟骨的磨損,并造成關節炎。這樣的擔憂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經常掰手指會得關節炎嗎?
在關節處,關節囊與關節面構成一個封閉的腔體,腔體內存有一種叫作滑液的潤滑劑,它看起來像蛋黃一樣,能起到潤滑、緩沖的作用。當人們伸展關節時,滑液會析出氣體,這些氣體形成氣泡,而按壓關節時氣泡就會因破裂而發出清脆的響聲。
直到現在,掰手指關節導致關節炎的說法依然缺乏證據支持。
相反,2009年搞笑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加州千橡市醫生唐納德·昂格爾做了一項超過60年的實驗,用自己的雙手進行對照:每天最少掰響左手指關節兩次,而并不掰右手指關節。他的結論是:左右手都沒有出現關節炎,兩只手看起來也沒有什么差異。
而2011年另一項包含了135個實驗組和80個對照組的回顧性研究,對掰手指和關節炎的相關性進行了探究分析。結果表明,通過比較參與者五年間的手指X光進行判斷,掰手指和關節炎沒關系。
膝蓋蹲下會響,又是怎么回事呢?
與掰手指發生的關節彈響不同,膝關節內彈響的出現往往是由于關節內某種組織結構存在先天性、發育性、損傷性、退行性等病變導致關節彈響發生。
形成膝關節彈響的原因很多,但不是所有原因都意味著疾病的產生。單純的生理性的關節彈響沒有任何痛苦時,對人體也沒有太大影響,勿需特殊治療。
形成膝關節彈響的病因很多,其中以半月板損傷多見,此外還有關節內游離體、軟骨病變、滑膜病變、髕股關節紊亂、韌帶及肌腱損傷等。
因半月板損傷導致的膝關節彈響,有清脆、高頻、關節間隙壓痛伴交鎖的特點;骨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的彈響有比較相對固定的位置,彈響較弱,不如半月板和盤狀半月板彈響有力而清脆,而且無交鎖,一般為中老年患者。
關節內游離體所造成的彈響不固定且無規律,在彈響發生時多伴有交鎖和明顯的疼痛。
總之,各種疾病引起的彈響有其相對的一些特點,只有前往正規醫院結合病史及其他體征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治療。
如何緩解膝關節“咔咔”響?
有不少人在感覺到膝蓋響之后,最多只是隨隨便便地涂點紅花油了事,并未引起重視。事實上,由于關節構成復雜,一些韌帶、軟骨的問題不及時處理,會越來越嚴重。那么如何緩解或者避免膝蓋彈響的出現,又有什么辦法可以保護膝蓋呢?
鍛煉腿部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腿肌肉的強壯能夠對膝關節提供相應的保護,尤其是大腿正面的股四頭肌和闊筋膜張肌。
股四頭肌強壯,能夠減少運動時對髕骨和半月板的沖擊,很多膝蓋正面痛都是由此引起的。而闊筋膜張肌與髂脛束有關,很多膝蓋外緣疼痛也是髂脛束問題。
練習大腿肌肉有很多種方式,例如,手扶著椅子背,站立做騎馬蹲襠式。剛開始鍛煉時,膝蓋要保持一定的高度,不要隨意彎曲;當膝蓋沒有不良反應后,再逐步加深膝蓋彎曲的程度。
但膝蓋不適者要注意禁止進行深蹲等需要膝蓋進行反復的運動,避免使膝關節磨損更厲害。另外,還要避免長時間跑、跳、蹲以及爬樓梯。
人體就像一部機器,用久了零件會磨損,關節就常因過度使用而老化;而如果懂得保養,就可以延長關節的使用期限。不論是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還是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等,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我們的重視與保護,從源頭上預防關節損傷的發生。#清風計劃##健康2021##你的骨骼老了么#
參考資料:
[1]《要止痛,也要保護關節》.中國醫藥報.2014-10-17
[2]《誤診為半月板損傷的彈響膝122例分析》.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02)
[3]《掰響手指容易,掰清原因很難》.科技日報.2018-04-2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