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在手術后并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了,有很多癌癥患者的手術很成功,但最后卻死在了復發和轉移,據統計,有70%·80%的癌癥患者是死于復發、轉移。因此,只有避免癌癥復發轉移的出現,才能真正實現臨床“治愈”!
導致癌癥復發的四大“元兇”!
導致癌癥復發的原因很多,歸根結底是以下四個原因:
1.局部治療不徹底。比如初次手術時,切緣為陽性,也就是說腫瘤沒有切干凈,或者該清掃的淋巴結沒有清掃,造成術后發生快速的復發轉移;
2.治療帶來的免疫損傷。單純臨床治療往往給病人身體造成損傷,即便腫瘤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治療造成了患者免疫力下降,也就為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埋下了隱患。
3.缺少鞏固性治療:常規治療后,許多患者認為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既使在康復期, 復發和轉移率仍然很高。
4.其他原因:腫瘤干細胞存在,腫瘤臨床分期偏晚及機體的內環境失調等因素都可以造成癌癥的復發轉移。
腫瘤本身的特異性差別很大,每個患者腫瘤的惡性程度、生長速度都不同,但總體來說,只要病人免疫力低下,那么不管腫瘤是早期還是晚期,在治療后復發和轉移的危險性都存在。
癌癥最容易復發的兩個時期
在首次治療后的1~3年,是癌癥復發轉移的高危時期,其中約90%的患者發生在此期。癌癥復發存在兩個高峰:
半年是復發的第一個高峰
兩年是復發的第二個高峰
隨時間的延長復發的機率越低。WHO人為規定5年不復發作為治愈的標準,是因為5年以后癌癥又復發的幾率較低。
警惕!癌癥復發的五大征兆!
癌癥復發和轉移并不總是會引起癥狀。當確實出現癥狀時,其性質和頻率將取決于復發和轉移腫瘤的大小和位置。
1.原有的癥狀與體征又出現(比如,腫瘤原來的部位出現新的腫瘤);
2.體重明顯下降;
3.原有的異常指標經治療已恢復正常后又重新異常,如:腫瘤標志物正常后又升高;
4.淋巴結腫大或任何部位新發現占位性病變;
5.出現遠處轉移則出現相應部位的癥狀與體征。
手術后做到這五點,遠離癌癥復發轉移!
事實上,我們身邊成功抗癌的人很多,有些已經順利的度過了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細細研究發現,這些抗癌成功的人,都通過一定的康復手段遠離復發和轉移。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為大家整理了至關重要的五點,幫助大家順利康復,遠離癌癥復發轉移。
01密切監測
癌癥患者手術及治療后一定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定期監測各項指標是否正常,除了臨床上常用的血液檢測,影像學檢測,目前還有一些更先進的檢測手段能及時發現癌癥復發的蛛絲馬跡,及時干預,避免癌癥復發轉移的出現。
血液實時監測
血液檢測的動態隨訪和監測,可以更為精準地發現患者術后復發的趨勢和苗頭,從而給了我們主動出擊、通過輔助治療預防復發的策略選擇,而不僅僅只是守株待兔,等到復發之后再應對。
血液檢查的發展(如ctDNA、cfDNA),使得我們能夠提前對復發的風險進行預測。通過對循環血里面腫瘤細胞、腫瘤碎片(甚至是DNA水平的腫瘤碎片)的檢測,獲取腫瘤復發的信號。這對于早、中期肺癌術后復發風險的預測,具有非常大的幫助。當前國家層面也在通過醫療保險幫助患者覆蓋血液檢測的成本。
CTC(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可以在腫瘤播散早期發現血液中的CTC,比傳統CT檢查能提早2-6個月觀察到腫瘤變化,發出預警信息,發現早期癌癥,也能夠及時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用藥,有效控制腫瘤進展及轉移。
手術后的患者如果想密切監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水平,可以致電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申請,或點擊了解詳情。原文鏈接:“窺血”識癌防復發:腫瘤“捕手”新檢測技術竟能從血液中對癌癥種子下手!
營養功能檢測
根據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知識治療專委會一項3萬多人的調查研究表示,我國發現將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會導致患者對治療耐受性降低、刀口不容易愈合、術后容易發生感染等,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治療效果,甚至生存期因此大打折扣!正常的營養功能是維持機體免疫,抵抗癌癥的基礎。
因此,腫瘤患者應該實時監測自己的營養功能是否正常,一旦發現異常,應該及時干預,進行相應營養支持治療。為了得到足夠的營養,應首先考慮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即通過攝入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FSMP )來補充經口攝入不足。
全營養配方食品可以作為完全代餐食物滿足機體每日的營養需求,大家可以登錄全球腫瘤醫生網嚴選營養商城了解更多營養補充方式。
腸道菌群檢測
研究人員發現,每個人體內的菌群數量,種類都是完全不同的。而正常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和癌癥患者體內的菌群更是天壤之別。
值得注意的是,癌癥療法(例如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可能會破壞腸道菌群。科學家正在研究益生菌是否可以幫助接受癌癥治療的人重新平衡菌群。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減少接受化療的肺癌患者和接受結腸癌手術的人的腹瀉。
因此,腫瘤患者在治療期間和結束后應進行腸道菌群的檢測,看看是否存在腸道菌群失衡,及時進行糾正和調整, 大家可以致電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了解腸道菌群檢測及調節方式。原文鏈接:@所有人:十種科學調節腸道菌群的方式一定要知道
02存儲免疫細胞
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是我們監視、防御癌細胞的最佳武器。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以及手術,放化療等,都會導致免疫細胞逐漸減少。因此,盡早存儲年輕有活力的免疫細胞,必備將來使用之需,是戰勝癌癥最寶貴的機會之一。
03提升免疫
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本身處于失常狀態,而手術,放療,化療會對人體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損傷,在臨床治療后,盡快調整免疫功能是預防復發轉移的重中之重。
對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異常的患者,臨床醫生會建議注射胸腺肽類的藥物、干擾素,恢復免疫試別功能和恢復免疫殺傷功能的細胞免疫回輸等等。
其中,免疫調節劑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療法,有助于免疫系統對抗細菌,病毒及癌細胞。包括胸腺肽,干擾素及白細胞介素等。胸腺肽是胸腺產生的一種多肽蛋白,平衡和調節免疫功能,是一種與機體的細胞免疫有密切關系的多肽蛋白。
機體的免疫系統具有監視和殺滅病變細胞和清除體內衰老死亡細胞的作用,即是“免疫監視”也是“免疫自穩”功能。
此外,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是通過采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使其數量擴增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殺傷功能增強,然后再回輸到患者體內, 從而來殺滅血液及組織中的病原體、癌細胞、突變的細胞。如免疫細胞NK,DC,T細胞的臨床輔助治療正在進行大量的臨床研究。
04腸道菌群調節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隱形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癥療法會干擾機體的免疫反應,并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異常,進而影響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療法的效率。近年的重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藥物療效,消除抗癌作用并介導毒性作用在癌癥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腸道菌群通過幾種關鍵機制影響癌癥藥物的效率:新陳代謝,免疫調節,易位,酶促降解和生態變異等。因此,腸道菌群已成為提高癌癥治療的功效并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的新靶標。
腸道微生物的調節與干預在各類癌癥治療中都具有重大意義,未來針對微生物群的治療干預將是用于癌癥治療的精確和個性化治療的下一個領域之一。
年初《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和《柳葉刀》子刊也分別發表社論探討,個體化的益生菌群可能是未來的治療策略。
目前國際上的生物技術和制藥公司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微生物組療法,各類腸道菌群制劑的臨床試驗已經在進行中。研究較多的是根據每個患者體內腸道菌群的情況私人定制補充缺少的菌群制劑,以及糞菌移植。
在波士頓,一家非營利性公司已建立了一個大型的“便便庫”, 有超過40,000個樣本,其中包括一些“黃金級”的“超級捐贈者”的樣本。
此外,國際制藥巨頭默克公司和活性生物治療公司4D Pharma已進入臨床合作,來測試默克公司的PD-1抑制劑Keytruda(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單抗)和4D Pharma的全球首款口服益生菌MRx0518的協同作用。
這項臨床試驗由全美排名第一的癌癥中心–MD安德森癌癥中心開展,想了解試驗詳情的病友請聯系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讓我們期待這款益生菌能夠早日實現臨床轉化,順利上市造福患者。希望越來越多依靠調節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擊敗癌癥的大門被打開,讓患者有更多更好的治療選擇和預后。
05飲食,運動,心理調節
正如一位癌癥病友就自己的親身感受所說:“在癌癥面前,誰能樹起必勝的信念,遵循科學的防治原則,與經治醫生密切配合,努力適應新環境,對周圍事物培養興趣和愛好,堅韌不拔地與病魔抗爭,誰就能獲得生存與康復的希望”。
樂觀的心態可以使人體處于一個最佳的狀態,幫助大家更好維持自身免疫力。病友們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是下象棋,唱歌,某項運動,書法,攝影等,嘗試在這些愛好中尋找滿足感和成就感,愉悅心情。
此外,大家也最想知道吃什么能提高免疫,是不是多吃人參,蟲草,海參就能提高免疫?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答案,醫生要么無法回答,要么每次都告訴你,要平衡膳食,營養均衡。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飲食均衡才是保證身體各項機能正常,特別是維持免疫力的基礎。
總體的原則是:
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
其次,要選擇低脂飲食。
第三,攝入精益蛋白質。
最后,限制糖,酒精,加工肉三大致癌物攝入。
另外有研究顯示,堅持規律、不過分劇烈的運動,體內免疫細胞的數量會有所增加。除此之外,經常鍛煉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免疫系統細胞的工作效率更高。
人類的免疫系統才是世界上最好的“醫生”,全天24小時不停歇的工作,保護我們不受入侵者的傷害,因此請大家在任何治療期間都不要掉以輕心,時刻防范癌癥卷土重來,做好以上五點,保證我們自身的免疫功能處于健康狀態。
最后祝病友們早日康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