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病的人難,病人身邊的人更難!”這是在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中,岳云鵬飾演的角色吳曉昧說的一句話。
電影中的韋一航是一個只有18歲的腦瘤患者,由于癌癥,他覺得自己隨時都會死掉,因此悲觀、敏感、封閉自己,但比他更絕望的是他的父母。他們是最普通的中年人,努力工作,早出晚歸,心肝肉一樣的將孩子撫養長大,卻不得不面對隨時都可能被癌魔奪去生命的事實。
殘酷的事實擺在面前,孩子可以脆弱,但他們不行。
自韋一航被確診為癌癥的那一刻,這個原本屬于小康家庭的命運悄然發生了變化:媽媽為了照顧兒子沒能升職,為了省5塊錢停車費和別人糾纏半天;爸爸患了胃病卻舍不得治療,騙家人周末加班卻當網約車司機掙錢,直到凌晨才疲憊的回家。
而銀幕之下,真相更加殘酷,中國有幾千幾萬個這樣的患癌家庭,他們為了治病四處奔走,為了湊錢東拼西湊,為了家庭省吃儉用,他們小心翼翼的說話、做事,唯恐觸碰到患者脆弱敏感的心,但即使這樣,我們也常常無法阻擋疾病的腳步。
一人患癌,意味著一個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陷入了困境,而最后的結局很可能是傾家蕩產,人財兩失。無能為力,這就是大部分患癌家庭的真實寫照。
癌癥的高發已然到了談癌色變的程度,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中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1930萬例,死亡近1000萬例。預計到2040年,全球新發癌癥將達到2840萬例。
癌癥不僅使患者身心巨創,也使得癌癥家庭遭受重大打擊。
更可怕的是,“癌癥”這兩個字不僅帶來的是金錢與身體的重創,精神也飽受打擊。據研究顯示,癌癥患者的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的4.4倍。《廣州日報》曾經以“一家醫院5年跳下近20癌癥病人”為題撰文報道,引發廣大網友的討論。
癌癥病人自殺的原因不全是因為病重無治,更多的是整個家庭背后的背負的經濟、社會、家庭重擔導致。據《柳葉刀》雜志2016年一項實證研究顯示:在中國,六種常見癌癥人均年治療費用約為6.8萬元,但當年中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僅為2.4萬元。國內一家知名腫瘤醫院調查顯示,患癌家庭會在治療中花去自己畢生積蓄的70%。
就像電影中演的那樣,全家給奶奶過生日時,爸爸說“就算是砸鍋賣鐵呀,咱也得把孩子病治好。”心疼孫子的奶奶說,“把我的房子賣了,給孩子治病吧,我去養老院。”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情況往往有過之而不及,“一人患癌,全家返貧”不是夸張,更不是玩笑。
生活帶來的苦難,有時候根本來不及反應就已經墜入深淵。
難以承受的經濟重擔;發現晚,療效欠佳,副反應眾多的治療過程;心理承受能力弱,認為癌癥就是絕癥,這三個原因是導致癌癥患者走向絕路的重要原因。
好在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大多數癌癥的早期臨床治愈率可高達80%—90%,特別是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等這類高發惡性腫瘤,因此,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可大大提高臨床治愈率,也可很大程度減輕家庭的負擔。
這就提醒我們,在身體出現不適癥狀時,不管嚴重與否,都要及時去正規醫院接受系統檢查,將癌癥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高危人群更是要注意定期進行防癌篩查。
而針對治療時難以承受的不適癥狀,如癌痛、腹水等,我們則可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量,最大程度延長患者的生命周期。很多晚期患者因為年齡大,或身體素質差等無法進行治療,而中藥治療在對晚期腫瘤病人的對癥治療中有獨到之功。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各有強弱,患癌后,很多患者想不通為何是自己患癌,會出現“震驚”“懷疑”“不可置信”“悲觀”等情緒,家屬要及時體察患者情緒,盡可能多的給與患者關心、信心和尊重。患者也要多交流溝通,開誠布公的談一談心里的想法,盡可能的減輕思想負擔,消除顧慮,以堅定抗癌信心。
當面對人生無法逆轉的沉重命運,患者與家屬更應共攜手,讓剩下的生命綻放,讓患者重新“活”起來,讓每一個清晨都不留遺憾。這朵熱愛生命的小花,送給每一個癌癥患者,送給每一個不容易的癌癥家庭。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