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一旦出現癥狀,70%-80%的肺癌患者就已失去了外科手術機會,提高肺癌療效的關鍵手段是做好單病種管理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秦苗

    當前,癌癥是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12月12~13日,第八屆國家癌癥中心學術年會暨2020年全國癌癥中心主任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上,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多項重磅數據。

    從最新發布的2020全國癌癥中心年度報告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肺癌仍是占據2015年各省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首位。據WHO預測,到2025年,我國每年新增的肺癌病例數將超過100萬,患病人數將居世界之首。

    肺癌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一旦出現癥狀,70%-80%的患者就已失去了外科手術機會,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肺癌療效的關鍵手段。

    雖然近十年來我國在肺癌診療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可供患者選擇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但現階段臨床中對肺癌全流程規范化及同質化管理還有待加強,因此實現規范化診治是我們提高療效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國家層面自開始推行單病種質量管理理念,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單病種質量管理是以單病種為單位進行全程醫療質量管理的新方法,現已展現出它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

    一旦出現癥狀,70%-80%的肺癌患者就已失去了外科手術機會,提高肺癌療效的關鍵手段是做好單病種管理

    王潔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

    落地“多學科協作”是做好單病種質控的核心要務

    “以肺癌為例,從一名患者走進一家醫院起,如果從確診,到多學科會診再到確立合理的治療策略,最后接受規范化治療,在這個過程中按照單病種質控的標準進行多學科規范化診療,那么該患者可以獲得最合理的治療,從而使得生存獲益最大化。

    所以如何讓我們的患者在現有條件下,得到最好的醫療決策和照顧,這是單病種質控管理最主要出發點。”會議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王潔教授告訴記者。

    據王潔教授介紹,現階段,惡性腫瘤肺癌的治療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一方面是診斷手段越來越豐富——從最初基于X射線進行診斷,到后來的CT,再到低劑量螺旋CT,我國肺部疾病的診斷水平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為治療手段不斷迭代——從單純的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內科化療,到基于組織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再到基于基因檢測的靶向治療,以及最近幾年的免疫治療,治療手段越來越先進。

    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基層醫院肺癌治療尚不規范,加之地區間診療水平均質化差異,直接導致我國肺癌死亡率逐年升高。

    王潔教授指出,通過這些年不斷的努力,腫瘤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應用開始深入人心,并成為了單病種多學科管理的先決條件。MDT“一站式”的診治服務,避免了各個學科間各自為戰給患者帶來的二次打擊,提高了診治效率和患者的就醫體驗。

    目前中國MDT診治模式在某些大的腫瘤醫院或腫瘤專科已初步建立,但相較美國、英國等MDT已成腫瘤診治常態的國家,我國的MDT尚停留在理論層面,更多應用于疑難病人的會診,并未形成統一的組織管理模式和規范,尤其在一些地市級醫院,缺乏MDT團隊和組織構架、實施細則,導致在其實踐中難以真正實施。

    為此,王潔教授提出落地“多學科協作”的腫瘤綜合治療模式,首先要培養大批的腫瘤多學科團隊,同時在國家層面要開展多學科診治難點問題的研究,制定符合中國特色的多學科診治指南和共識,更好的促進MDT在我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最終提高腫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質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發展MDT要著眼于從基層發動,同時還需積極發展新的治療技術以及研發創新藥物。以單病種為中心的腫瘤綜合治療模式充分體現了多學科的協作與互補,也是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旦出現癥狀,70%-80%的肺癌患者就已失去了外科手術機會,提高肺癌療效的關鍵手段是做好單病種管理

    譚鋒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副主任

    質量控制著力解決各地區“不平衡”的問題

    自今年7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單病種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的通知》,將51種病種/技術納入國家監測的單病種范圍,并圍繞質量控制、資源消耗兩個維度對其中的關鍵環節制定了質量監測信息項。從此次發布的單病種監測范圍來看,不僅規模擴大,同時覆蓋了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常見病。

    單病種質量管理與控制是提升醫療質量的重要手段和切入點,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副主任譚維鋒教授告訴記者,早在2009年,國家衛健委已開始單病種質量管理控制工作。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從醫院層面堅持質控考核已經很多年,考核內容和質控標準也在不斷更新。從內容來看,每年都更新不同的質控數據,考核的數據大到三級、四級手術的比例,小到手術中抗生素使用的多少。考核數據從小到大、從宏觀到微觀都有比較詳細的體系去評估。

    譚教授坦言,現階段,質量考核制度在所有醫生心目中已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因為考核的結果直接影響到科室評比和績效管理。每年,從年初到年尾,從醫院和科室兩個層面對質控指標都抓的非常嚴格,每個醫生都緊緊的繃著一根“質控“的神經,從不敢松懈。同時,作為醫院的“排頭兵“科室,胸外科又針對性的從科室層面的特點出發,制定了一系列更為詳細的評價體系。

    譚教授認為,質控體系的建立是做好單病種質控的有力“抓手”。我國肺癌外科治療方面,中國不同地區發展差別較大,診療水平也參差不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有的辦法是不斷地向各個地區推行各類規范化診療方案,包括相應的指南和專家共識。

    通過學術交流和學科規范化培訓讓不同地區間的醫生及時獲得最新的診療規范和新的治療理念。但是,“知”與“行”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臨床中怎么去落地和執行這些標準,目前還處于“知行不合一”的困境中,那么基于此,首先,建立質控體系就是為了督促和幫助大家更好地執行這個規范。

    “在當前肺癌外科治療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外科手術質量管理一定要用科學、精細化的手段,用具體的數據考核作為工具。需要真正把涉及質量安全的核心環節用科學的工具去監測、管理、改進,這才是質量安全管理的方向。

    在未來基本可以實現同一例肺癌手術,患者在大城市和在偏遠山區,手術切除的范圍和清除的淋巴結數目都是一樣,這樣就基本能實現同質化。”

    抓好質控,網絡和數據一個都不能少

    目前,我國已成立國家級質控中心33個,基本涵蓋了臨床主要專業,各省(區、市)成立了相應的質控中心1400余個。這些質控中心將在單病種質控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國家層面來說,首先要建好質控網絡,國家腫瘤質控中心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直接領導下的國家級質控中心,建立國家腫瘤質控平臺,開展腫瘤單病種質控工作,目前以乳腺癌和肺癌單病種為試點。

    在未來,質控網絡的建立要首先覆蓋發達地區,同時逐步覆蓋欠發達地區,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網絡布局,加強單病種質控相關數據信息的收集、分析,提出改進本專業單病種質控工作的意見建議。

    從醫院管理者角度而言,單病種質量管理必須有數據支持,進行循證管理,因為質量好不好,要有證據,用數據說話是最有力的證據。所以,建立質控數據庫,定期要通過數據檢測來判斷質量好壞,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

    目前對醫療質量的控制一般有3個維度指標:結構指標、過程指標和結局指標。其中,結構指標主要指醫院的硬件配置、人員配置、設備配置等,結局指標則主要指死亡率等。

    而過程指標是質量控制過程中重點要管的指標,單病種質控也是國際通用的醫療質量管理方法,國家大力推動單病種質控,這說明我國醫療質控理念和指標已經跟國際上大多數先進國家一樣,甚至有些指標比歐美國家還要多。而且對患者來講,更精細化的管理也讓其更為獲益。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