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17時許,著名香港演員吳孟達因肝癌去世。
據香港沙田仁安醫院的吳孟達方面發言人稱,“達叔剛剛走了,走得很安詳”。發言人表示,事情發生得很突然,暫時還沒有后續安排。
一星期前,吳孟達被曝肝癌病重,入院腫瘤科治療,而好友也透露,住院期間,吳孟達就曾和來探望的好友坦言自己每天都遭受著病痛折磨,感覺很辛苦,每四個小時就要打一次止痛藥,但如今連止痛藥都已經沒什么效果了。
無數網友為其祈福,期盼他能夠戰勝病魔,早日康復。只是沒想到噩耗來得這么快,肝癌無情地奪去了這位陪伴我們童年的好演員。
而此前,我們也科普過肝癌的相關防治內容,很多朋友擔心,不知什么時候癌癥就找上門來了,更害怕一旦患上癌癥,必死無疑。其實,這些想法多少有點片面,對于癌癥防治,我們仍存在很多錯誤觀點。
雖然近幾年癌癥高發,但小艾還是要跟大家明確一點,患上癌癥并非就等于領取了死亡通知書,而想要遠離癌癥,預防遠大于治療,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同為“癌癥大國”的美國方面,得到一些啟發。
為何同是癌癥高發,美國癌癥死亡率卻不斷下降?
據《2020年全球癌癥負擔報告》顯示,我國2020年有457萬人患上癌癥,其中有300萬人死于癌癥,是“名副其實”的癌癥大國,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原因,發病人數居世界第一并不奇怪,但因癌癥的死亡人數占到全球癌癥死亡病例數的30.2%,總體死亡率為65.5%卻更值得引人深思。
以同樣的“癌癥大國”美國數據為對比,2021年1月12日,醫學雜志《癌癥臨床醫生雜志》刊登了2021年美國癌癥統計報告,顯示從1991年到2018年,美國的癌癥總死亡率持續下降了31%,比中國死亡率的1/2還要少,千萬不要小看31%的降幅,它意味著不到30年的時間,美國因為癌癥而死亡的人數就減少了320萬人,換句話說每3個癌癥病人中就有1個人最終擺脫了癌癥,重獲新生。
相似的“癌癥大國”,相似的發病率,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兩國總死亡率有著如此大的偏差呢?
根據報告顯示,美國癌癥總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 1.加大控煙措施
在美國最常見的癌癥中,肺癌的死亡率下降最為明顯,
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提高購煙年齡下限,公共場合全面禁煙,對吸煙時間和吸煙地點進行法律限制,一旦“犯錯”則面臨牢獄之災等等措施下,從1990年開始,美國成人吸煙率從42.4%下降到了16.8%,直接導致美國男性和女性因為肺癌的死亡率降低了45%和19%。
而與美國相比,我國的控煙情況依然不容樂觀,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吸煙人群超過3億人,我國煙民平均每天吸煙數為15.2支,更糟糕的是,吸煙年齡有低齡化的趨勢。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煙草中有7000多種化學物質,幾百種有害物質,明確的致癌物高達69種,在中國有80%以上的肺癌死亡都可以歸咎于吸煙,此外早有研究
證實煙草不但誘發肺癌的發生,多種癌癥的發生都與它有密切的關聯,因此戒煙、拒絕二手煙、三手煙是中國防癌的當務之急。
- 2.推廣癌癥的早期篩查
除宮頸癌外,其它癌癥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因此提早進行防癌篩查,早期發現癌癥,是提高癌癥患者生存率甚至治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胃癌為例,美國將篩查和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醫療項目列入了醫保范圍,而胃鏡的篩查上,也早早地被納入商業醫保,時至今日,美國胃癌死亡率連在本國前10都擠不進去,相比之下我國只有10%-20%的早期胃癌發現率。
中國抗癌協會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癌癥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教授在接受39健康采訪時表示,在中國大眾容易將普通體檢與防癌體檢相混淆,甚至很多免費的防癌篩查項目老百姓都不愿意參加,等到出現臨床癥狀才急急忙忙就醫檢查,這個時候往往已經處于中晚期,死亡率極高。
陳萬青提醒,對于中國常見的癌癥如肺癌需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結直腸的癌篩查方式為40歲后通過 FIT(糞便免疫化學測試)/結腸鏡進行篩查;上胃癌的篩選主要通過內鏡;乳腺癌的篩查方式:常為乳腺B超、鉬靶X線;子宮頸癌的篩查方式:主要依靠液基細胞學檢測+HPV檢測。
降低癌癥死亡率的另一面則是要提高癌癥的早期發現率,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措施。
- 3.新藥的研發
除了手術切除腫瘤外,越來越多的癌癥患者“續命”需要依靠抗癌靶向藥物或免疫治療藥物,而在藥物研發上,不管你是否承認,美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據2015年一項數據顯示,美國在研新藥項目數量占到了全球的48.7%,而中國僅占4.1%,但有利的是,近年來我國政府開始的新藥研發加大了投入資金與資源,此外新的醫保出爐,讓更多世界上的新藥能在第一時間用到中國患者身上,但趕超美國等西方先進國家,還尚要一段時間。
降低癌癥死亡率,日常生活方式調整很重要
想要降低癌癥的死亡率,除上述條件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
1、堅持鍛煉
積極、合適的運動無論是在防癌或患癌后康復上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主任醫師黃雋介紹,加拿大森尼布魯克健康科學中心近年來就有一項研究指出:運動對防乳腺癌復發影響大而且持久,推薦的理想運動量為每周鍛煉150分鐘。
此外,也有醫學研究顯示,如果每日進行2小時有氧運動,癌癥患者的生存率由32%上升到88%。
2、積極樂觀的心態
在以往針對癌癥患者的治療中,多數專家將目光放在了技術手段上,但越來越多的數據證實,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對于癌癥患者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支修益教授就表示,如果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中,很容易就形成了“癌癥性格”,長期郁郁寡歡很容易影響身體的免疫機制,從而影響身體的抗病機制,復原能力也變差。
3、攝取足夠的營養
癌癥患者中常出現營養不良或消化不好的情況,此外不少人抱著“餓死腫瘤”的想法或者“戒口”的觀念對于飲食常常不敢吃,對此專家表示,在癌癥的治療過程中,癌癥患者的抵抗力往往降低,如果能夠攝取足夠的營養,則可提高免疫力,避免并發癥,減少出現延誤治療的情況。
其實,隨著醫學科技的提高、對惡性腫瘤發生發展機理的逐步認識、以及靶向藥物和治療技術不斷創新,癌癥目前已經成為了可被控制的慢性病。癌癥不但可防,而且可治,關鍵在于人們如何正確認識并積極預防。
眾多名人因癌去世,我們在惋惜、哀嘆的同時,也要有反思意識,因為對于每個人來說,提升自己的防癌素養和能力,才能有效遏制癌癥帶來的社會危害,降低癌癥疾病負擔。
最后,為一直帶給我們歡笑的達叔哀悼,他曾說過:“當演員大家都知道,能做就盡量拼命地做。”吳孟達說的這句話,他做到了。
達叔,一路走好!R.I.P.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