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句話其實并不假。臨床呆久了,看多了是是非非,也目睹了太多人間冷暖。可是,很多時候一場大病沒有將夫妻打散,卻因為夫妻之間的那點私密事讓兩人生了嫌隙。
近日,有患者在公眾號后臺留言咨詢:我有一個問題,真的是很難開口,就是在化療和放療期間可以過性生活嗎?前幾天我聽一個病友說,她村上有一個人得了乳腺癌,不想過性生活,她老公就出去跟別的女人好了,她知道后很心痛,就跟老公做了,后來不到兩年就復發死了,大家都說她是過了性生活才復發的。我現在好害怕,我在化療、放療期間也做了。
目前國內性教育的斷層,加之傳統保守文化的影響,讓患者們對“性生活”這個話題諱莫如深,會主動咨詢醫生此方面知識的患者或家屬極少。而謠言總是這樣,三人成虎,五人成章,說的人多了,最后就變成了所謂的“真相”。
然而,從醫學角度來講,適度的性生活并不會加重病情,目前也沒有臨床證據表明性生活會促使癌癥復發死亡;反而,適度的性生活可以說是一劑“良藥”,在患者的治療、康復、預后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世界防癌中心曾做過相應的調查,結果顯示:癌癥患者在治療后,有性生活的復發率比沒有性生活的復發率要低。而夫妻之間的愛意傳達,更是患者增加抗癌信念的一大籌碼。
但是,何為“適度”?并不能一概而論,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人、因病、因時制宜。
譬如陰道癌,在治療后,保持適度的性生活,對擴張陰道、減少陰道狹窄等都有好處。但是在治療期間(手術前后、放化療期間),為避免感染,讓患者盡早康復,還是應當暫停性生活。
而其他癌種,如咨詢中的乳腺癌,更多的則是考慮患者的精力,量力而行。一般是不建議患者在手術、放化療期間進行性生活,因為此時患者的精力、營養等方面消耗極大,應該把全部精力保留在治療上。對于偶爾一次的“情難自禁”,患者不必耿耿于懷,若傷口無異常、不覺疲憊,也無傷大雅。
康復期,只要患者病情穩定、精力允許,則可開展適度且有規律的夫妻生活,以患者不感腰酸、疲憊為宜。當有痛感時,應注意循序漸進,減少性生活的強度,或者改變體位,必要時向醫生求助。當性生活中出現不正常出血時,應盡快告訴醫生。此外,因患者免疫力下降,極易受病菌感染,還要注意夫妻雙方私處的衛生情況。
患了癌癥,并不代表夫妻生活的終結。很多患者對“性生活”都有狹隘且錯誤的定義,不僅是在解決方式上,還有對“三人成虎”所引起的后果恐懼上,當對方提出要求時,或是委曲求全,亦或抵死不從,不僅影響夫妻關系,也會給患者造成壓力,影響病情恢復。
癌癥患者,可以有性,也應該有性!患者及家屬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在相互諒解、有效溝通的基礎上,視情況而定,或是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樣可以得到滿足,對家庭和諧,對患者病情穩定都有積極意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