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今年48歲,兩年前單位體檢時發現腸道內長了幾個腸息肉,最大的有6mm大小,醫生建議徐先生手術切除,但由于徐先生第二天便要出差,工作繁忙,便就此擱置了。而之后,由于腸息肉并未引起身體任何不適,徐先生嫌麻煩,便抱著僥幸心理,沒有預約手術。
上個月,單位再次組織體檢,徐先生想起自己的腸息肉,于是順便做了個腸鏡,結果就發現了一個高度懷疑癌變的腸息肉,醫生當下行鏡下切除,而病理證實,此息肉為絨毛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屬于早癌。
為何會長腸息肉?
為什么會長腸息肉呢?研究發現和多種因素有關。
飲食因素:長期進行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的人群,患上腸息肉的風險有顯著的增高。
膽汁代謝紊亂:高能量、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飲食,會促進膽汁的分泌,膽汁會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轉化為次級膽酸,具有一定的細胞毒作用,會造成結腸隱窩上皮細胞不可修復的細胞DNA損傷,逐步變成腸息肉。
遺傳因素:有10%的腸癌患者有家族癌癥病史,同樣,家族性息肉病也出現了明顯的家族遺傳。
腸道炎性疾病:炎癥性息肉的主要病因是腸粘膜的慢性炎癥,慢性潰瘍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比較多見。
腸息肉是“癌癥種子”,一經發現最好切除
據統計,有超過80%的腸癌由腸息肉演變而成,腸息肉是腸癌的癌前病變,所以,腸息肉又被稱為“癌癥種子”。但并非所有的腸息肉都會變成腸癌,不同類型的腸息肉癌變率不同,如管狀腺瘤的癌變率小于5%,有23%的管狀絨毛狀腺瘤會發生癌變,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高達30%-70%。
腸息肉演變成腸癌大概需要5-15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腸息肉會變成腺瘤,然后發展成腺瘤伴不典型增生,之后演變為原位癌,再進展為浸潤性癌。所以,一般發現腸息肉,應當盡早切除。
對于直徑小于2厘米,且數量少的腸息肉,可用內窺鏡治療,如高頻電切除、激光治療等,對于證實有癌變或者疑似有癌變,并且直徑大于2厘米,數量較多的廣基型腺瘤,則需要手術治療。
55歲以后是結直腸癌的高發年齡段
腸癌起病隱匿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因此對于腸癌高危人群的定期篩查很重要。
腸癌高危人群包括55歲以上,有家族癌癥病史,有腸癌的癌前疾病如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等,接受過盆腔放療治療,長期高熱量、高蛋白、低纖維飲食如無肉不歡和不喜蔬果,吸煙酗酒等人群,符合以上其中一個即為腸癌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進行腸癌篩查以早期診斷。
在腸癌篩查中,腸鏡是最重要的檢查手段,能夠最直觀的觀察腸道內的病變,最大程度避免漏診,除了檢查,一些腸道疾病可在腸鏡檢查過程就就可進行治療,當發現腫瘤時可以直接取樣活檢。
除了篩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小習慣去預防腸癌:
- 少吃動物脂肪
超重和肥胖是腸息肉和腸癌的風險因素,動物肉類中有許多飽和脂肪酸,過量攝入會促進膽汁的分泌,過多膽汁可在腸道內滯留轉化為致癌物質戊酸,飽和脂肪中的花生四烯酸可促進腸上皮細胞異常生長,因此要控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 多攝入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和致癌物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還可保存大便中的水分,有通便和保護腸道生態的作用,豆類、茄子、綠葉蔬菜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
- 多攝入鈣含量高的食物
有動物研究發現,缺乏鈣質會使結腸細胞過度生長,普遍認為從飲食中攝入鈣質是最有益和安全的,如含鈣高的牛奶,不能喝牛奶和酸奶的人,可食用貝類、海鮮、芝麻菜等。
總而言之,發現腸息肉的時候不必太過恐慌,只要及時切除就不會演變為癌,但是腸息肉的復發率高達86%,切除息肉后還需遵守醫囑復查。#清風計劃##關注她健康##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得了腸息肉,離腸癌遠嗎?》.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2020-09-19
[2]《結直腸癌最偏愛4類人!有這些危險信號要小心》.健康時報.2019-02-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