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再常見不過的一種疾病罷了,然而常常有披著痔瘡“外衣”的直腸癌混于其中,迷惑病人,讓人大意、以至于造成遺憾!
一年輕人,26歲,坐在診桌旁邊,訴說大便出血快一個月了。
“血多嗎?顏色呢?”我問。
“血色鮮紅,有時滴血,有時僅手紙上有一點,也不痛!”年輕人說道。
病人才26歲,便血顏色又鮮紅,應該是痔瘡吧,有些想當然了。
“還有其它不舒服嗎?大便除了血還有什么?比如粘液。”我又問。
“什么是粘液?”
“和鼻涕一樣的東西。”
“有,粘在大便表面,有時好像還有些膿液。”病人又說了這些。
不對!
痔瘡一般不會感染、壞死出現粘液便、膿性分泌物等,會不會是……,心里緊了起來!
肛門指檢發現直腸內有一硬物,表面不光滑……
直腸癌,年輕人也不能例外,差一點耽誤了!
假如,痔瘡是如“羊”一樣的疾病,那么直腸癌就是要人命的“狼”!我們從哪些癥狀可以初步區分它倆呢?
便血有沒有誘因?
痔瘡有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之分,便血是內痔最主要的癥狀之一。內痔位于距肛門口1—2cm的齒線以上肛管,由曲張的靜脈團構成,糞便的刺激導致黏膜、血管破裂而出血,因此,辛辣刺激食物、飲酒等有可能誘發痔瘡加重、出血。
直腸位于肛管之上,上接乙狀結腸,成人長約13—15cm,以腫瘤所在位置有高位直腸癌、中低位直腸癌。腫瘤膨脹、浸潤性生長,出血多源自腫瘤內部組織壞死,與糞便刺激的關系不大,因此,直腸癌出血沒有明顯誘因。
血的顏色?
痔瘡黏膜、血管破損導致出血,肛管距肛門口很近,血大多會直接排出,因此顏色鮮紅,血量有大有小,較重者或有滴血、噴血!也有少量血返流至直腸,停留一段時間,大便顏色就黑一些。
高位、中位直腸癌出血大多會在直腸內停留,這樣便血顏色就要黑一些!低位直腸癌出血可能直接排出肛門成鮮紅色。但是,腫瘤出血多是組織潰瘍、壞死所致,所以便血多伴有壞死物、膿性分泌物、粘液增多等情況,而這些癥狀痔瘡是沒有的。
大便的形狀、次數有沒有改變?
內痔是柔軟肥大的肛墊,外痔位于齒線以下,一般不會影響到大便形狀,對大便的次數也影響不大。若痔瘡伴疼痛,有些病人大便可能細一些,外括約肌收縮所致。
直腸癌對腸功能有一定的刺激,有可能導致稀便、便秘,大便次數增多、腹瀉。每個人的大便習慣不一樣,長時間同以往不一樣就得注意了,比如以前每天大便1次,現在變成2、3次了,或者與便秘交替發生。
低位直腸癌突向腸腔占位性可能導致糞便固定一側的凹槽,固定一側凹槽與大便不是圓柱形不一樣。
年齡
直腸癌發病與高脂肪、動物性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關系比較密切,而這種飲食又是很多年輕人的喜愛,所以我們國家直腸癌發病有一些年輕化趨勢。但是以目前統計資料顯示,中老年仍是直腸癌的主要人群,它的發病率在40歲以后逐年上升。
痔瘡發病有點不分男女老幼!小兒痔瘡多可自愈,孕期痔瘡也可能隨著胎兒出生緩解。
下墜與腹痛
下墜是內痔團塊、外痔腫痛,或低位直腸癌刺激肛管導致的,尤其表現為便不凈。因此很多痔瘡病人大便時間很長,但是也造成了破損面、血管長時間暴露,出血不斷。痔瘡因下墜、出血導致的嚴重貧血并不少見。
痔瘡一般不會發生腹痛。直腸腫瘤浸潤腸管而影響到腸功能,引起腹痛,多是隱痛,若腸腔狹窄、梗阻則疼痛劇烈。
其它伴隨癥狀
痔瘡出血有可能導致貧血發生,一般不會出現其它全身性癥狀。而腫瘤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全身性疾病,有可能出現消瘦、低熱、疼痛等全身癥狀。
以癥判斷疾病有可能導致診治耽誤,痔瘡若注意飲食、或治療后癥狀大多可緩解,如果兩三周癥狀還沒有變化,需警惕!我是劉永毅醫生,感謝您的閱讀!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