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超9成大腸癌源于息肉癌變?!快來看看你“中招”了沒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大腸癌到底應該怎么防?

    今日,一條#超9成大腸癌源于息肉癌變#的消息再次登上微博熱搜,人民網發博稱:“近日,由江蘇省第二中醫院發明的試劑檢測盒,有效提高了大腸癌的早期發現率和有效治療率。專家介紹,大腸癌已經成為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九成以上大腸癌源于息肉癌變。”

    超9成大腸癌源于息肉癌變?!快來看看你“中招”了沒

    消息一出,網友便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腸息肉”“腸鏡”“早發現早治療”成為出現最多的詞匯。不少網友也“求”試劑檢測盒能夠早日上市,早日推廣,惠及更多大眾。今天就讓小編來帶你盤一盤腸息肉與大腸癌的那些事兒!

    超9成大腸癌源于息肉癌變?!快來看看你“中招”了沒

    腸息肉一定要切嗎?不切會有啥影響?

    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變成癌,一旦發現有腸息肉,最好盡早切除,以免帶來其他疾病或發生癌變。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已能夠在內窺鏡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電灼、激光來治療,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不再需要剖胸、剖腹,甚至不需要住院。

    不過并非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大腸息肉從性質上劃分,常見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癥引起,幾乎不惡變;腺瘤性息肉惡變的幾率較炎性息肉高,腺瘤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

    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種,腺瘤性息肉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癥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秘等因素有關。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混合狀腺瘤癌變率介于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更要注意的是家族性息肉病,其癌變率幾乎100%。

    因此,醫生一般建議一旦發現腸息肉,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檢查。

    如何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大腸癌是非常明確的有預防和篩查效果的惡性腫瘤,早期治療效果好,晚期治療效果則相對較差。但目前我國臨床上大腸癌早期確診的比例僅為5%-10%,60%-70%的大腸癌患者被發現時已是Ⅱ期或晚期。

    而據專家介紹早期大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達95%。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做到早發現呢?

    目前較多采用的篩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大便隱血、乙結腸鏡、纖維結腸鏡、CT-MRI 模擬腸鏡、糞便DNA檢測。

    新聞中提到的試劑檢測盒采用的就是糞便DNA甲基化檢查。據介紹,這種方法能夠簡易高效排查早期腸癌,使大家免于腸鏡檢查的痛苦。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目前腸鏡仍是篩查和診斷腸癌的金標準,其可以發現癌前病變并予以切除,從而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目前腸鏡檢查分為普通版和無痛版,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

    篩查推薦頻次:40歲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20歲以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成員基因突變明確時每1-2年進行1次腸鏡,45-75歲無癥狀篩檢對象每年1次FOBT檢查,每10年接受1次腸鏡。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有:

    • 40歲以上有2周肛腸癥狀的人群;

    • 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 大腸腺瘤治療后人群;

    •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 大腸癌手術后的人群;

    • 有FAP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 45歲以上無癥狀人群。

    腸息肉切除后就可以“一勞永逸”嗎?

    答案當然是“不”!

    很多人經常會問:“我明明切除了息肉,為啥還是得了腸癌?”這就是因為即使切除了息肉,環境沒改變,遺傳因素不會改變,所以仍然有復發的可能。

    因此,即使切除息肉后,也要定期復查。尤其是息肉數目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復查。

    那么多長時間復查一次呢?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推薦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結腸鏡篩查時間是3年。臨床上通常根據結腸鏡病理檢查結果、切除完整性、腸道準備、健康狀況、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來決定復查時間。對于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后復查時間建議在1~3年內。

    對有下列情況時建議短期在3~6月內復查一次腸鏡:

    • 腸道準備欠佳,影響檢查視野者;

    • 因各種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結腸檢查者;

    • 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者;

    • 大于1cm的廣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 大于1cm絨毛息肉伴重度異型增生;

    • 息肉已局部癌變未達黏膜下層或超過黏膜下層不愿追加手術切除者。

    同時,如果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家族史的患者,也應該增加復查頻率。

    讀了以上內容是不是覺得大腸癌其實是可防可治的?那么符合腸癌高危因素特征的人群不如盡快安排一次腸鏡檢查,以免“后顧之憂”!

    以上內容整理自“胃腸病”公眾號

    本文整理:uu

    責任編輯:Sharon

    往期精彩回顧

    一個母親的去世引發的思考:醫者該怎樣面對死亡?!肝癌高危人群需每半年檢查一次!三位大咖為肝癌防治支招

    結直腸癌篩查怎么做?最新指南明確這13個問題

    腸息肉要不要切?切完了還會復發嗎?

    小心!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做“把直腸癌當痔瘡”

    – End –

    超9成大腸癌源于息肉癌變?!快來看看你“中招”了沒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