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淳生是我國中科院院士,他年輕有為,24歲便研制出我國首臺電動激振器,畢生在此領域上躬耕并多次獲得突破性進展。
趙淳生院士今年已經83歲,但仍活躍在工作一線,工作中的他神采奕奕,不見得比年輕人差。但是,你知道嗎?趙院士其實是一名癌癥患者,并且經歷過2次開刀和6次化療,患癌的20多年里,他積極抗癌,憑借超人的毅力,與癌癥斗爭,最終獲得勝利。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對我們是否有借鑒意義呢?
趙淳生院士分享的三個健康秘訣
年輕的時候,趙淳生就是一個工作狂,住院手術依然帶病工作,在科研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誰能想到,命運跟趙淳生開了個玩笑。
18年前,趙淳生被查出癌癥。雖然一開始難以接受,但天生樂觀的他還是馬上決定入院接受治療。在經歷了兩次開刀、六次化療之后,趙淳生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奇跡般康復了。一直到現在,趙淳生已經80多歲了,癌癥再也沒有復發。當被人問到“抗癌經驗”的時候,趙淳生分享了自己的健康秘訣。
- 1.堅持吃好飯
化療期間,由于藥物的副作用,趙淳生出現了嚴重的不良反應,導致食欲嚴重下降。盡管如此,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體力對抗病魔,他還是強忍著惡心,一小口一小口地把飯吞進了肚子里。一般人在化療后白細胞都要靠藥物提上去,但是趙淳生卻靠著吃飯,硬生生地提上去了。
幾乎所有的癌癥患者在化療的時候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最常見的就是惡心、嘔吐等反應,導致沒有胃口吃東西。但是,不吃東西,患者就無法攝入足夠的營養,身體能量不夠,本來就虛弱的身體就更加無法與癌細胞抗衡了,嚴重影響治療效果。所以,無論如何,在化療期間,即使胃口不好,也要堅持進食。
為了增進食欲,癌癥病人在飲食上可以做到營養均衡,適量攝入谷物類、豆制品和新鮮的蔬果。同時注重粗細搭配,多吃魚肉、禽肉和蛋類,保證充足的蛋白質。在烹飪的時候,盡量蒸煮燉,少煎炸炒。
- 2.堅持鍛煉
患癌前,由于工作繁忙,趙淳生很少有時間鍛煉,患癌之后,趙淳生開始堅持運動。每天早上,他都會與夫人打30分鐘羽毛球,然后騎自行車去上班。晚上吃完飯之后,他會出門散步30分鐘左右。就這樣,他堅持了18年。即使已經80多歲高齡,趙院士走起路來依然健步如飛,身上根本沒有一點兒癌癥病人的影子。
適度運動可以防癌抗癌,已經被多項權威研究證實。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運動30分鐘,可以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發表在《國際癌癥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也顯示,男性堅持體育鍛煉,可以降低前列腺癌風險。
那么,癌癥患者應該怎么運動呢?首先要按照“低起點、慢進度”的原則進行,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其次,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太極拳、散步、慢跑、爬山、騎自行車等不同的運動方式。美國癌癥學會推薦癌癥患者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鍛煉,一周做兩次力量訓練。
最后,在運動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頭暈、頭痛、胸悶、氣短等異常情況,要立即停止運動,原地休息。
- 3.堅持“三樂”:工作為樂、助人為樂、堅持原則為樂
趙院士有一個“三樂”原則:工作為樂、助人為樂、堅持原則為樂。他始終保持著以工作為樂的初心,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上。雖然忙碌,但是他也會時不時抽時間出來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積極幫助他人。同時,趙淳生很有自己的原則,對于學術不端等行為堅決表示批判。所以,盡管生活中會經歷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趙淳生的心中依然充滿陽光。
有統計表明,至少有40%的癌癥死于心理因素。大部分癌癥患者在確診癌癥后和治療期間,由于未知和恐懼,很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嚴重影響癌癥的治療效果。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員發現,樂于助人的人更長壽。
對于癌癥患者來說,良好的心態更有利于癌癥的治療。首先要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其次不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癌癥患者,培養幾種興趣愛好,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找到生命的樂趣。最后,還要學會和親人、朋友傾訴,合理發泄不良情緒,不要把郁悶憋在心里。
得了癌癥并不可怕,要有信心戰勝它
總有人以為癌癥是絕癥,其實并非如此。世界組織早就已經把癌癥定義為慢性病,只要規范治療,就一定能戰勝它。
關于癌癥,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劉紅表示,好心態和家庭支持是科學抗癌的重要支撐。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特需醫療部副主任袁芃鼓勵患者:科學抗癌,癌癥也是“慢性病”……
如今,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癌癥治療手段不斷“刷新”,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客觀條件得到了改善,癌癥患者也不能坐以待斃,要積極抗癌,共同戰勝癌癥!#清風計劃##關注她健康##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趙淳生院士話健康:人生三樂多受益》.中國科學報. 2018-06-30
[2]《18年前查出癌,2次開刀6次化療,如今80歲老院士因它受益》 .慢病管理網. 2019-09-24
[3]《醫患攜手科學抗癌》.健康時報.2019-09-2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