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腫瘤中心
肺癌是惡性腫瘤譜中的主要腫瘤之一,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仍呈持續上升的趨勢,而這一趨勢在我國尤其明顯,其發病率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我國肺癌發生率占常見惡性腫瘤首位,肺癌已成為越來越嚴重地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見病。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80%左右,因其惡性程度高、發展速度快,70%~80%的NSCLC患者確診時已不能手術,常需采用以全身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
近年來隨著藥物基因組學的開展,首診為肺癌的患者要么接受靶向治療,要么接受免疫治療。但具體應該去如何選擇?其實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要醫生來回答,但對于患者和家屬自我學習來說,我們可以從這2個方面來注意
1、哪種分型、分期、基因突變狀態;
2、了解靶向治療和免疫的適應人群 。首先,是哪種病理分型、分期和突變狀態。
分期大家比較熟悉,除了模糊意義上的早中晚期,臨床上常用的是根據患者的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情況分為I-IV期,一般晚期是指從IIIB期到IV期。病理分型上,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為主(占85%左右)。非小細胞又可分為肺腺癌(ADC)和肺鱗癌 (SQCC),前者主要的驅動基因為EGFR, ALK, ROS1等,而肺鱗癌以PTEN, FGFR1等基因突變為主,兩者也有共同突變基因。準確區分癌癥亞型是個體化精準科學醫療的基礎。其次,了解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適應人群。
一、靶向治療
簡單來說,靶向治療的適應人群可分為:
1、基因檢測后有特定突變的人群
針對特定突變的靶向藥物,往往被稱作某某抑制劑,例如EGFR抑制劑,代表藥物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奧希替尼,ALK抑制劑,代表藥物克唑替尼、阿來替尼等。
2、無需做基因檢測的即可使用的人群
無需做基因檢測的藥物一般為抗血管生成藥物,其副作用相比化療會小很多,但也會引起一定的副作用,比如痤瘡樣皮疹,腹瀉,惡心和嘔吐等,相比化療,靶向治療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時間。
二、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通過用藥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癥,而非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治療對于靶向藥物可使用性較小的肺鱗癌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免疫治療的主要機制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抑制人體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上的受體CTLA-4來減少癌細胞脫逃的機會,而另一種則通過抑制癌細胞上的PD-L1或T細胞上的PD1來發揮攻擊癌細胞的作用。
長期隨訪數據顯示,免疫治療可以讓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長期生存得到顯著延長。
2019年的ASCO官方新聞稿曾指出,在免疫療法問世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僅為5.5%。而在免疫療法的治療下,患者的總生存率可以達到18%,堪稱是歷史性的突破。
但免疫治療也有局限,從目前來看,免疫治療僅對部分患者效果明顯:·
1、PD-L1高表達人群·
2、MSI-H(微衛星不穩定性高)人群
3、TMB(腫瘤突變負荷)高的人群 (62%的高度TMB患者在免疫治療一年后仍存活,而在低TMB患者中此存活率只有20%)
以上,我們總結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主要適合人群。
晚期肺癌在如今多種治療手段的配合下,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可控、可治療、可期待的疾病。隨著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我們也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的新方法問世,并進一步增加抗癌的效率,通過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大家也會越來越有信心,可以更好地享受美好的生活!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