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小艾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最近我的脖子上長了好幾顆小小的肉疙瘩,好難看啊,請問這是怎么回事啊?我會不會得什么癌癥的?要不要切掉?”
這位讀者的三連問可能也是眾多患者的疑問,不要著急,今天小艾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出現肉疙瘩,可能與這4種疾病有關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人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肉疙瘩”,這些小肉疙瘩不僅影響皮膚的外觀,還可能給身體帶來不良的影響。那么這些小肉疙瘩到底是什么?可能與這4種疾病有關:
- 1.疣
疣,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是皮膚表面的一種贅生物,種類包括絲狀疣、傳染性軟疣等。
絲狀疣,是尋常疣的特殊類型,主要是乳頭瘤病毒(HPV)導致的,它的外觀顏色和膚色差不多,形狀像一個小小的金針菇,多長在皮膚薄弱部位,例如眼瞼,脖子等。
傳染性軟疣,是一種由傳染性疣病毒引起、外表面比較光滑、中央稍微凹陷的肉疙瘩。它不僅有傳染性,還可以在身體各部位之間擴散,因此需要及時治療。
雖然疣不是嚴重性疾病,但如果長期不治療,有可能發生癌變。
- 2.皮贅
皮贅是一種多長于腋下,頸脖,軀干和乳房下部等皮膚褶皺部位,外表如米粒般大小的肉色小疙瘩,它多出現在懷孕女性和體型較肥胖的中年老人身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皮贅容易由一個很小的柔軟腫塊變成肉色皮塊依附在皮膚的表皮。若皮膚不斷受到外界的摩擦,容易產生疼痛感。
- 3.皮脂腺瘤
皮脂腺瘤主要是由毛囊阻塞或毛囊代謝物異常出現淤積引起的,當身體內的毒素無法排出就會堆積在毛孔中,最終撐大毛孔形成“肉疙瘩”。
它的外表比較光滑,一般是丘疹或結節,常發于老年人。
由于皮脂腺瘤是一種單發良性病變體,因此癌變的可能性非常低。
- 4.息肉
息肉是一種長在人體表面組織的贅生物,誘因可能和慢性刺激或遺傳有關,常見的息肉有腸息肉、膽囊息肉等。
不少人擔心腸道息肉會發生癌變,其實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和腺瘤性兩種,非腫瘤性息肉通常不會出現癌變,但腺瘤性息肉癌變的可能性較大。
而膽囊息肉則根據其是否會發生惡變的情況來進行手術,通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不僅減少患者的創傷程度,而且有可能在術后當天就能出院。
因此,發現息肉也不要擔心,息肉也分好壞,可以通過影像學檢查來辨別息肉的良性與惡性。
二、長了肉疙瘩要怎么辦?
對癥醫治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不同類型的“肉疙瘩”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 1.治療疣
絲狀疣數量較少,一般通過液氮冷凍或激光灼燒即可去除。
而傳染性軟疣一般會在6~9個月后自動消退,最長的時間不會超過5年。
此外,還可以依據疣生長的部位、數量、大小以及有沒有其他感染癥狀或治療史等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醫治。
- 2.皮贅通常不需要處理
皮贅不是感染性疾病,不會出現癌變,也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它最多是影響皮膚的外觀。
如果孕婦出現皮贅,產后恢復體型時,皮贅可能會隨之消失。
當然,如果想要去掉這種難看的肉疙瘩,可以采用小手術或激光灼燒的方法。
- 3.治療皮脂腺瘤,涂抹藥膏即可
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皮脂腺瘤的確切病因,但有醫生表示,皮脂腺瘤是一種良性疾病通過涂抹絲狀酸軟膏可以治療局部炎癥。
此外,治療皮脂腺瘤還需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不要讓它受到其他刺激。
圖源:人衛健康
- 4.長在體內的息肉需要及時醫治
息肉不僅會出現在皮膚的表面,還可能出現在體內,例如鼻息肉、聲帶息肉、胃息肉、腸息肉、膽囊息肉、陰道息肉等。
鼻息肉大多是慢性感染和變態反應引起的,若鼻息肉增大后不治療,容易導致鼻背變寬,引發耳鼻喉等器官并發疾病,甚至癌癥。
膽囊息肉癌變的幾率一般小于10%,但是如果出現增大或其他明顯癥狀時,必須采取手術醫治。
肉疙瘩不可怕,千萬不要圖一時美麗,著急用手去摳,但也不能忽視。如果身體在不明情況的狀態下出現異常的“肉疙瘩”,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醫治,避免出現病變,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此外,治療“肉疙瘩”還需要控制飲食,少吃油膩食物,堅持鍛煉身體,保持皮膚年輕的狀態。#清風計劃##謠零零計劃##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 《腸息肉會不會癌變?》.健康時報.2019-12-09
[2]《1厘米的膽囊息肉咋辦?》.健康時報.2020-08-04
[3]《皮膚上的“小肉疙瘩”很常見,長在這位置的會病變,一定要治療切除》.Triste.2020-12-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