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何必讓它擾了生活~
小Z每年體檢都會做個肝膽B超,看一下膽囊。
今年的報告單上忽然多出了“膽囊息肉”四個字,小Z上網一查,這不要變成膽囊癌的嗎?
立刻,他感覺到膽囊的位置一陣酸痛,難道真的膽囊出了問題?該怎么辦?會變癌嗎?要手術嗎?多久復查一次?
“十萬個為什么”盤旋在小Z的腦子里,覺也睡不好了,感覺人生到達了低谷……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它——膽囊息肉!體檢發現它怎么辦?
第一步:看真假
雖然,都叫“膽囊息肉”,但它們還分做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
-
假性息肉:膽固醇性息肉、局灶性腺肌癥和炎性假性息肉;
-
真性息肉:腺瘤、腺癌……
查出來的“膽囊息肉”,70%都是假性息肉(原來大部分都是假的啊)。
怎么才能分出真假?
一般B超就能分出來,主要看回聲強度,假性的膽固醇結晶回聲強。
如果B超分不出來,可以用增強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幫忙。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能一下子搞清楚是真還是假。
哪些息肉容易變癌?
膽囊癌非常可怕,但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都容易變癌。
真正容易變癌的息肉是真性息肉!所以,如果B超或者其他檢查已經確定你的息肉是假的,那就和癌沒有“半毛錢”關系了。
你還瞎擔心什么呢?70%的息肉都是假的,不舒服是自己嚇出來的~
所以,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是真的,假性息肉和癌沒啥關系,真正要關注的是:真性息肉!!
如果可能或者確定是真性息肉,那怎么辦?
第二步:看大小
如果肯定是假息肉了,那就根本不用管了,和癌無關。
如果可能或者確定是真息肉,那么,看大小。
息肉越大,癌變的風險越高。膽囊癌惡性程度很高,盡管切了膽囊也有一些不好的后果(拉肚子、消化不良……),但和防癌比起來,又能算什么?
息肉的大小怎么看?
主要是通過B超來觀察,但因為都是人工測量的,而且息肉也不是一個規則的球形,有一點點的誤差是可以理解的。你說1.2毫米和1.5毫米有多大的區別呢?
可能真的沒有啥區別~
-
息肉≥1厘米,風險實在有點高,如果能開刀就把膽囊切了吧,畢竟膽囊癌太“惡毒”;
-
息肉<1厘米,那就看看第3步。
所以,息肉的大小很重要,長到1厘米的真性息肉,能切就切了吧;那如果息肉還沒有長到1厘米呢?
第三步:看癥狀
小于1厘米的膽囊息肉本身一般不太可能讓你不舒服。
但膽囊息肉可能預示著存在B超沒有發現的炎癥或結石。
所以,你有了膽囊息肉,你可能有不舒服。但這個不舒服,一般不是息肉引起來的,而是:
-
沒有發現的炎癥或者膽結石;
-
不是膽囊的問題。
對于它們怎么辦?
-
確定你的不舒服和膽囊有關,可以手術的話就把膽囊切了;
-
你的不舒服不一定和膽囊有關,繼續檢查找出不舒服的原因;
-
你沒有什么不舒服,那就看看第四步。
對一對,你屬于以上的哪一種呢?和醫生商量下怎么辦!
所以,如果膽囊讓你不舒服了,即使息肉還沒有長到1厘米,能開就開了吧;但,如果不是膽囊的問題,也千萬不要開錯了,就怕開了你還是不舒服!
如果,你沒有不舒服,怎么辦?
第四步:看風險
什么人容易得膽囊癌?
-
年齡大于50歲;
-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
無蒂息肉(包括膽囊壁增厚>4毫米);
-
印第安族裔。
如果,你的不到1厘米的息肉沒有不舒服:
-
有得膽囊癌的風險,≥6毫米,可以手術的話就把膽囊切了;
-
有得膽囊癌的風險,<6毫米,定期復查B超;
-
沒有得膽囊癌的風險,定期復查B超。
多久復查一次B超呢?
-
<6毫米,有得膽囊癌的風險:6個月、1年、2年、3年、4年、5年;
-
<6毫米,沒有得膽囊癌的風險:1年、3年、5年;
-
≥6毫米,<1厘米,沒有得膽囊癌的風險:6個月、1年、2年、3年、4年、5年;
-
一切都有安排,按照這個做就可以了,至少復查5年,如果發現沒有了就不用再查!
所以,如果暫時不用開刀的,就按照這個時間表來復查B超,自己就不用擔心煩惱什么時候癌變,專業的問題交給專業的去做吧~
四步法
-
看真假:真正可能變癌的是真息肉,假息肉不用管;
-
看大小:長到1厘米了就需要考慮手術,風險大了;
-
看癥狀:如果膽囊讓你不舒服了,也要考慮手術了;
-
看風險:如果有得癌的風險,部分人也要手術。
大部分的都是假息肉
大部分的都只要復查
何必讓息肉擾了生活
往期精彩回顧
一個母親的去世引發的思考:醫者該怎樣面對死亡?!肝癌高危人群需每半年檢查一次!三位大咖為肝癌防治支招
從膽結石到膽囊癌只需要三步!不痛的膽結石才是沉默的殺手
膽囊結石會導致膽囊癌嗎?體檢發現膽囊結石,我該怎么辦?
胃息肉、腸息肉、膽囊息肉,哪些會癌變?預防息肉的4大秘訣一定要知道!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