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除了上輯提到的藥物治療外,微創治療也是癌痛診療的關鍵補充。顧名思義,癌痛微創治療是指,用一些創傷微小的療法對癌痛進行控制和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患者自控鎮痛技術、神經損毀技術、鞘內藥物輸注系統等幾種手段。
1.患者自控鎮痛技術(PCA)
什么是患者自控鎮痛技術(PCA)?
患者自控鎮痛是指醫生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和疼痛程度,通過鎮痛裝置預先設置好藥物的劑量和給藥方式,再將其交給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一種治療手段。
當患者意識到疼痛時,通過控制器將一次鎮痛藥物注入體內,從而達到止痛目的。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實現“我的止痛我做主”。
這種技術有多種給藥途徑,其中最常用的是靜脈輸注、皮下輸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鎮痛泵”。
我不懂醫,自己給止疼藥,會不會有危險?
在將鎮痛裝置交給患者之前,醫生會量體裁衣,設定鎮痛裝置的各種參數,以確保患者在操作時的安全和有效性,因此不用擔心。
通常,醫生可能給裝置設置一個“背景速度”,裝置會自動緩慢釋放藥物。當患者疼痛加劇時,按下鎮痛按鈕,醫生預先設置好的“單次給藥劑量”便會快速釋放進而緩解疼痛。最為重要的是,裝置有“鎖定時間”,以限制“彈藥”過量,在鎮痛的同時確保安全性。
好像挺方便,什么樣的病人適合用呢?
這類方法主要適用于口服阿片類藥物無效的情形,具體用藥方案需要根據患者既往用藥量、一般情況、癌痛程度綜合評定,并需要根據副反應嚴重程度及時調整方案。
2.神經毀損技術
這名字太可怕了,到底是個啥?
神經毀損技術,是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對癌痛相關的神經進行損毀從而減輕疼痛的一種療法。
怎么個損毀法兒?
從方法上來說,分為物理損毀和化學損毀兩種方法。物理方法里面,最常用的是射頻消融。利用射頻消融針頭部產生的熱量,有的放矢的對病灶進行燒灼從而達到止痛目的;化學方法,則是向治療部位注射苯酚或酒精,破壞此處神經從而達到止痛目的。
又是酒精又是射頻的,神經損毀完會變殘疾么?
神經損毀是一種微創治療手段,治療部位比較局限,規范操作不會給患者帶來很大損傷。但“微創”不代表“無創”,在止痛的同時也會帶來不良反應。其中,射頻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氣胸、穿刺部位的出血、感染等;酒精注射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出血、水腫及酒精性神經炎等。
啥樣的癌痛都能毀么?
如果疼痛是由腫瘤浸潤或治療引起的,患者也沒有嚴重心肺功能疾病、出凝血異常以及穿刺部位感染等情況,可以考慮這類治療。一般的話,胰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及腹膜后轉移引起的癌痛,以及肋骨、胸膜、椎旁轉移引起的癌痛都可以考慮毀損治療。
3.鞘內藥物輸注系統(IDDS)
鞘內是哪兒?往哪兒給我輸藥?
鞘內輸注是把鎮痛藥物通過輸注裝置直接輸注到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這兩個腔就是鞘內)。這里提到的輸注裝置,需要通過小型手術“埋”在皮下,裝置上連有導管,藥物可以通過導管持續進入鞘內發揮止痛作用。
鞘內藥物輸注系統都輸啥藥啊?
一般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相比全身用藥,這種方式的用藥量和不良反應都更小,舉個例子:同樣的止痛效果,如果把藥用在蛛網膜下腔,其劑量僅相當于口服劑量的1/300,能有效改善生活質量并減少副作用。
鞘內藥物輸注系統,有啥副作用?
主要包括與手術操作(穿刺)和藥物相關的兩類副作用。
由于注射藥物的導管是通過穿刺脊椎椎體間縫隙的方式進入椎管,因此,穿刺操作的副作用主要表現為穿刺部位的皮下淤血、腦脊液漏、穿刺后頭痛、脊髓損傷、硬膜外血腫、感染等;藥物相關副作用表現為過敏及呼吸抑制等。
什么樣的人適合鞘內藥物輸注系統?
患者在多種模式鎮痛治療后仍不見效,或者雖見效但無法忍受不良反應時,可以考慮這種方式。
結束語:癌痛,是人類健康的敵人。作為“止痛戰隊”的主力軍,麻醉醫生的“戰斗力”,還將不斷提升。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