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病變與醫療干預,這是一個熱門且敏感的話題,我們曾就此發表過議論,國內外相關論述也不少。如今仍有興趣舊話重提則是因為,筆者認為現實中這話題背后折射出醫界的尷尬,且相關傾向正侵襲著健康的醫療秩序。
筆者對惰性癌變的認知,并非始自文獻或理論分析,而是源自臨床經歷。
上世紀70年代末,筆者剛畢業留校,當地一位剛退休的官員找到我,希望接受過“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筆者能幫其治肺癌。筆者陪他走了多家醫院,一概拒收,因為當時晚期肺癌被認定是絕癥,沒醫院愿收治。
筆者實情相告。沒想到他就認定了且賴在家里不走(當時住旅社很困難),也許以為回去就是死,要求無論如何幫他找好醫生。得知他還患有冠心病,無奈中靈機一動,幫他找我校內科權威張伯臾老中醫調整冠心病再說。
因當時一般醫生輕易都不碰癌,故筆者沒和張老直說他患的是肺癌,只說冠心病。好在他倆都只說方言(蘇北話/金華話),需筆者翻譯。至于肺癌,筆者在張老方上加幾味抗癌藥。由于找張老很難,以后就由筆者借助書信代為改方。
想不到這一改就是10多年,1978年末已是60多的患者,一直拖到1989年失聯,大大超過了當時給定的3-6個月的壽限。這也引發了筆者中醫觀的改變。
最初,筆者深以為療效是心理效應使然(張老是名中老醫,曾給國家領導人看病,頭上有耀眼的光環)!后來經歷類似的事情多了,始知這現象背后自有許多問題值得深思!
肺癌是世界范圍第一大癌。國外學者分析發現(2004):肺癌中細支氣管肺泡癌(BAC)有別于其他非小細胞類型,總體呈惰性態勢,死亡率遠低于其他肺癌;且與吸煙關聯性較弱。而一項發表于2001年的研究報告提示:細支氣管肺泡癌(BAC)若病理1期的,1年生存率幾近百分之百,5年生存率達到了83%。
因此,我們在2008年就大力倡導:“肺的肺泡癌(BAC)……等,都是常見的惰性很強的病變。動不動就手術,化療/放療,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我們看到了太多的人與家庭因惰性癌而一蹶不振,甚至走上極端的!而更多的因惰性癌(如肺泡癌)不必要手術留下終生不適及遺憾者!
如何通過篩查,既能發現有可能危及健康之癌,又不至于造成不必要恐慌?如何選擇治療方式,才能趨利避害?這仍是人們面對的非常現實的困境。
基于臨床體驗,筆者在本世紀初針對當時中國社會普遍盛行的恐癌思潮及應對過激傾向進行分析:認為合理應對,多數情況下癌只是種慢性病。并就其機理作了解析,出版了《癌癥只是慢性病》(2008)。
書中闡述了癌是慢病之理之據,頗受好評。同時提出防治癌“需從(原本的)應對戰略失敗中走出”,“不可企及的治愈理想”需檢討,治癌“目標需適當調整”,“對抗性治療無效時不妨后退一步”,“姑息治療應貫穿于癌癥治療全過程”,“(中西醫加非醫學措施)三駕馬車:最佳的康復模式”;其中包括飲食、心理、壓力調整、社會支持等多方面。
從今天看來,上述闡述雖嫌粗疏、簡略而欠缺深度,但基本見解還是有撥亂反正之意義和一定前瞻性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