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55歲的陳教授在體檢的時候被發現有膽管結石,但因為沒有痛感。忙碌的陳教授就沒有再理會。
3個月前,陳教授發現自己的眼白變得黃黃的,剛開始陳教授以為自己是太累,也沒太注意。后來發現自己的臉色和手腳也開始變黃,甚至不時會腹痛,陳教授才趁著空隙去醫院檢查。
起初,醫生從陳教授的表面癥狀看,初診為肝炎。但陳教授不放心,要求再詳細檢查,CT結果顯示陳教授的膽管出現占位病變,隨后活檢結果顯示陳教授是膽管癌晚期。這讓陳教授一下子難以接受。
雖然陳教授接受了手術并積極治療,但還是在3個月后離開了。
膽管癌到底是什么病?為何它如此兇險,奪走了一個又一個人的生命?
比如香港著名主持人沈殿霞,2008年因膽管癌繼發肝轉移辭世,年僅61歲;任天堂總裁、“超級瑪麗之父”巖田聰也因此離世,年僅55歲;還有許多不被大眾熟知的人的生命……今天就給大家來科普一下這個“惡貫滿盈的兇手”。
膽管癌與胰腺癌并稱“癌王之王”
膽管癌,可能相對其它癌癥來說,發病率會相對低一些,每年新發病例大概在10-15萬例左右,但是它的兇險程度可就恰恰相反,和胰腺癌并稱為癌癥中的“王中之王”。
它可發病于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以50歲以上的人群最為多見,且男性比女性要多。
而它之所以如此“難搞”,主要是因為它的病變解剖部位比較特殊,一開始的時候癥狀不是很明顯,所以很多人都是在體檢或者查體的時候才發現的。
但是其病情進展速度又很快,所以一旦被查出來,多數是中晚期,這時往往錯過了手術的最佳時機,導致治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5年生存率僅在7-20%。
所以,對于膽管癌,我們還是以預防為主,平時盡量避免高危因素,多關注自身健康,存在高危情況,及時解決。
4種情況更容易被膽管癌“盯上”
- 1、膽管腫囊
這是非常多見的一種先天性膽管病變,癌變率超過20%。發病后,患者可出現腹痛、腹脹、畏寒發熱等表現,癥狀比較嚴重的還可出現面色、眼睛、小便發黃,需要及時進行手術等治療。
- 2、膽管結石
科學數據顯示,有接近10%的膽管結石患者存在發生膽管癌的風險,而在所有的膽管癌患者當中,有20%~57%的患者都合并患有膽管結石。
結石導致的慢性刺激會提升癌變的風險,臨床上往往把膽管結石視為膽管癌的第一誘因。
- 3、反復感染慢性炎癥
長期的慢性炎癥會刺激膽道粘膜,進而可能導致上皮不典型增生,為癌變創造基礎。所以,如果有這類情況,一定要盡快處理。
- 4、潰瘍性結腸炎
這類患者比一般人發生膽管癌的幾率要高10倍,且伴有這種疾病的膽管癌患者發病年齡要比一般人早20-30年。
其導致膽管癌的原因考慮和慢性門靜脈菌血癥有關。
如果你有上述4種情況,一定不要大意,及時到醫院進行規范治療,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避免癌變,預防膽管癌。同時,可以適當了解一下膽管癌的典型癥狀,以便于發現問題,可以及時就醫。
超9成患者以黃疸就診被誤診為肝炎
對于膽管癌患者來說,最為多見的表現非“梗阻性黃疸”莫屬,且多為無痛性的,臨床上大約超過95%的患者就是以此癥狀就醫最終被查出來的。
黃疸可隨時間、病情發展進行性加深,通常伴有皮膚瘙癢、小便呈茶色、大便呈陶土樣等表現,由于這些癥狀和肝炎非常像,所以常常被誤診為肝炎或漏診。
需要注意的是,黃疸并不是膽管癌的唯一表現,通常在黃疸出現前一段時間,不少患者還可出現上腹部隱痛、乏力、惡心嘔吐、體重下降等表現。
所以大家在判斷此病的時候,還需要注意綜合其它癥狀,及時進行針對性檢查,這樣才可以更準確的做出診斷。
發現可疑癥狀,建議做4個檢查
一般來說,如果懷疑自己出現了膽管癌的可疑癥狀,可以考慮做以下4個檢查:
- 1、腹部B超:這是診斷此病的第一選擇,因為它屬于無創檢查,操作又簡單,而且價格也低,能反復檢查,但是想要確診還需結合其它檢查。
- 2、腹部CT:該檢查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了解腫瘤的大小、位置、是否轉移擴散、是否侵犯血管等情況。
- 3、核磁膽道造影(MRCP): 屬于三維立體成像,可顯示膽道全貌,所以能更直觀地判斷腫瘤位置、大小、形態。
- 4、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這種檢查可以動態觀察造影劑在膽道內流動及分布情況,幫助我們確診膽總管下段開口有無梗阻以及梗阻范圍。
膽管癌發病率雖較其它腫瘤低,但是其預后、死亡率非常差,所以平時應該要小心預防,多觀察自身健康狀況,發現可疑癥狀,及時就醫檢查,一般通過上述檢查,就可較好地診斷膽管癌,之后進行針對性治療即可。
參考資料:
[1]《警惕膽管癌纏上你》.羊城晚報.2015-06-29
[2]《黃疸不是膽管癌 唯一癥狀》.健康時報.2018-05-22
[3]《查膽管癌必做四項檢查》.健康時報.2007-09-06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