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祥先生的兒子趙方通過趙忠祥的個人認證社交媒體賬號發布消息,趙忠祥2020年1月16日7:30因病在京去世,享年78歲。
從這條消息看,趙方稱父親2019年年底因身體不適,趕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身患癌癥,已經擴散。
雖然目前沒有確切消息獲知趙忠祥具體患的是什么癌,但可見其“兇猛”。盡管趙忠祥一直樂觀積極地配合治療,奈何病情嚴重,而且發現較晚,恐怕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但從發現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所以才導致這令人惋惜的結局。
為什么同樣是癌癥患者,有的帶瘤生存可以長達十幾年,而有的患者卻只有短短幾個月?這么大的生存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 癌癥種類的差異
雖然目前趙忠祥是因什么類型的癌癥去世尚沒有官方消息,但是從發現到去世僅幾個月的生存期,至少說明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癌種。如胰腺癌、晚期肝癌、晚期食管癌、晚期肺癌和部分淋巴瘤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在于——病情發展迅速且治療手段有限。
拿最典型的“癌中之王”胰腺癌做例子。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僅6~9個月,手術是其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往往很多患者發現時已失去了手術機會,而即使是早期胰腺癌患者其術后復發和轉移的概率也相當高,對化療等手段亦不敏感,所以治療方法的選擇相當有限。且病情發展速度較快,患者可能一個月前與一個月后的病情就會有較大的差距,大部分生存期很難超過一年。但如果胰腺癌患者能達到五年以上的生存時間,是一件非常值得振奮的治療效果。
>>>> 癌癥的分期分型
從微博的消息上看,趙忠祥就醫時已“擴散”,證明發現時已發生了其他器官的轉移。這就是癌癥的分期。臨床上的分期比較復雜,并不能用簡單的早、中、晚來描述,還需要根據腫瘤體積大小,病理類型、淋巴結轉移情況,器官轉移情況來做具體的考量。
但需要強調的是,并不是已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就沒有治療機會,許多出現其他部位轉移的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期依然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所以,“擴散”(遠處轉移的通俗叫法)到什么程度,也是考量患者生存期的一個重要指標。
許多患者或家屬咨詢的時候往往都會問醫生“已經晚期擴散了,還能活多久?”,而醫生永遠都無法馬上給出結論,因為他的第一反應是——“晚期”有多晚?擴散到什么程度了?
比如只轉移到局部的淋巴結,或轉移至單個實體器官如肝、肺、骨等,轉移灶體積不大數量不多等等,這些都屬于程度較輕的“轉移”,也有許多治療方法可以對癥治療,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轉移到重要器官如腦部,或多個器官同時出現轉移,轉移灶較大較多,又或出現了大量的胸/腹水,甚至伴有黃疸、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出現,那么此時雖也有對癥的治療手段,但無奈“起火點”太多,救不過來,那么治療效果就相對比較差,生存期自然就比較短。
>>>> 治療手段的排兵布陣
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病種相同,使用的治療手段也差不多,但治療效果卻有天壤之別的患者。當然,引起效果差異的原因肯定不止一個,但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引導著不同方向的結局——治療策略和時機的選擇。
癌癥是一種慢性病,也就意味著需要長期與之做斗爭。各種的治療手段就相當于一張一張的撲克牌,如何贏得這場勝利就在于這牌怎么出,什么時候出。
拿細胞免疫治療做例子。細胞免疫治療最重要的治療效果在于延遲癌癥進一步的復發和轉移,在負荷較小的情況下治療效果最佳。所以術后放化療后的患者,在治療空窗期時進行細胞免疫治療干預,能非常有效地預防和延緩“擴散”這件事的發生,或者即使出現新的復發和轉移時,程度較輕并輕松解決。
所以,治療效果立竿見影,但無法維持長期療效的手術、放療、化療等手段安排在癌癥剛發現的時候比較合適,但后期“維穩”和“環境維護”的工作需要交給起效雖慢但遠期治療效果好的細胞免疫治療。
>>>> 心理因素
大家都知道三分之一的癌癥患者是被嚇死的,其實更確切地說,三分之一的癌癥患者是被不良情緒給拖垮的,這其中不僅僅只是“害怕”。
許多患者在得知診斷結果以后,情緒變化極大,焦慮、憤怒、敏感、多疑、恐懼、悲傷……等等,飯吃不下覺睡不著,而且不良情緒會迅速影響到家人,導致愁云慘霧長時期的籠罩在家庭之中。在這樣一個壓抑的環境氛圍里,對于患者的康復十分不利。不僅是患者自身的內分泌系統因為情緒的巨大波動而導致紊亂,而家屬也會因為心情不佳而影響健康。
從臨床上也會發現,接受現實,積極樂觀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好,恐懼焦慮多疑的患者往往容易出現病情進展。
文獻來源網絡侵權刪除!想了解更多癌癥可以點擊頭像私信我。當然,情緒的轉換是需要時間和親人的關愛來改善的,只是如果一直沉浸在糟糕的情緒里無法自拔,身體就會出現相應糟糕的結果。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