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有癌癥患者來說,治療過程可能是很痛苦的,但是癌癥治療結束后,并不是說從此就能高枕無憂了,所有癌癥患者都應該定期接受復查,需要制定一個嚴格而且詳細的復查計劃。
實際上,癌癥患者的復查時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腫瘤類型,分期早晚,手術情況,來綜合決定的。癌癥患者復查的時間和頻率,以及復查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原則:
癌癥術后前兩年要密切的觀察。盡管醫生已經把腫瘤切除了,但是,醫生切除的是肉眼可見腫瘤包塊。身體里面可能還會有肉眼看不見的,非常少量的腫瘤細胞,這些細胞可能隱藏在淋巴組織中,或者藏在肝臟、肺等遠處器官中。
這些只能夠在顯微鏡下看見的腫瘤細胞,就有可能成為日后復發或者轉移的源泉。從大規模的臨床數據來看,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高峰期是在術后前五年,特別是前兩年,復發率最高。只要超過5年沒有復發和轉移,我們就稱之為臨床治愈了,復發和轉移的概率就非常低了。
所以一般術后前兩年或者前五年需要密切的隨診,以大腸癌為例,術后前兩年要每3個月復查一次,以后每半年一次,需要終生復查。
如果在復查的過程中,發現了異常,例如腫瘤標志物升高,胸片或者B超發現有問題,是不是有復發,有時候沒有確切的證據,很難確定,特別是早期的,非常微小的病灶。
這時候可能就需要過一兩個月再去復查,例如過一個月再次復查腫瘤標志物,如果還是升高,或者比上次更高,那就可能復發了,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來明確診斷。如果復查后腫瘤標志物降下去了,那就可能問題不大,不需要特別處理。
如果患者的腫瘤是中晚期的,沒有根治,在做放化療,或者靶向治療。那就需要更加頻繁的評估,有可能兩個月就要復查一個CT,看看腫瘤對放化療有沒有效果,原來不能手術的患者,能不能轉化為可以手術的患者。或者腫瘤是不是進展了,耐藥了,需要更換藥物了。
每個腫瘤患者的復查時機都不一樣,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腫瘤是否根治,選擇不同的復查間隔,而且每次復查的內容也不一樣。總的來說,術后時間越短,復查的頻率越高,間隔時間要越短。一般過了5年,就可以比較放心了,復發的幾率就小很多了。
那么什么情況下需要馬上進行復查呢?在癌癥進展的時候身體某些部位可能會產生疼痛感,這種情況發生不能夠忽視。因為這時腫瘤的體積可能會慢慢增大,對周圍的組織、神經等造成壓迫,就會產生局部的疼痛感。
因此,感覺到身體有莫名的疼痛感出現需要警惕,第一時間針對癌癥采取復查和治療措施,這樣才能防止局部疼痛感越發明顯。
同時,一般身體患癌之后常見的表現就是體重下降,因為癌癥的惡化程度高,比普通的疾病要難治療得多,很多人因為癌癥的影響出現了營養供給不足的情況,加上癌細胞擴散轉移都有可能會帶來身體傷害,比較常見的表現就是體重下降明顯。如果在沒有控制體重的時候出現了明顯的體重下降表現,都需要警惕癌癥,有可能是患癌之后身體健康受損的一種體現。
癌癥的出現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很多人在患癌之后會出現淋巴結腫大的表現。如果觸摸到自己的腋窩部位,頜下部位或者腹股溝都有淋巴結腫大跡象,有可能是癌癥轉移發出的信號。都需要進行復查。
癌癥患者在經過一個階段的集中治療之后,便進入了漫長的康復期。但這并不意味著腫瘤已經被治好了,更不能高枕無憂、掉以輕心。進入康復期,只是說明疾病的治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醫認為“正不抑邪”是腫瘤復發轉移的關鍵。
經過手術、放化療等治療后,并不能保證體內腫瘤都被清除,加之治療后機體免疫能力的減弱,身體內正邪依舊在對峙,當殘余的腫瘤致病力勝出,疾病發展,出現腫瘤的復發轉移。
所以,在腫瘤患者的康復期,服用中醫藥扶正祛邪,增強身體免疫能力,抵抗腫瘤的復發轉移,使一些有殘存腫瘤病灶的患者,仍舊可以長期生存,有好的生活質量。
中醫在預防癌癥復發和轉移方面確實有其獨到之處,最突出的優勢是辨證論治,因人而異,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免疫系統很好地恢復。
中醫在癌癥康復中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臟腑氣血功能的梳理,重新建立人與自然和人體內部的一種全新的平衡狀態,改變癌癥患者體內癌細胞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防止癌細胞的再度生長。
患者術后應盡早開始接受中醫中藥持續性的治療,運用中醫的方法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扶正祛邪,從根本上改善體內環境,破壞癌細胞生存、分裂、增殖的條件,從而保證機體的長治久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