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腸息肉有癌變的可能,發現后要積極切除。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十分常見和致命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發病率不斷增加,且早期診斷率低、5年生存率低。
腸息肉與結直腸癌息息相關,大多數結直腸癌是腸息肉演變而來,腸息肉的管理是目前消化科醫生、大眾都極為關心的問題。
此次世界腸道健康日“醫學界”傳媒有幸邀請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李延青教授為我們解答腸息肉管理的相關問題。
Q1:腸息肉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息肉分成三種情況,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腸道息肉病。
腫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腺瘤、管狀絨毛腺瘤、鋸齒狀腺瘤,不同情況的癌變風險不同。其中,腺瘤直徑大于1cm,或者是絨毛狀腺瘤、高級別瘤變都稱為進展期腺瘤,進展期腺瘤如不及時控制容易發生癌變,因此也被稱為高風險腺瘤。
非腫瘤性息肉,在臨床上也比較常見,如增生性息肉、炎癥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一般癌變風險較小。
腸道息肉病,部分有遺傳性質,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Jegher綜合征。
Q2:從腸息肉到結直腸癌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80%~95%結直腸癌都是由腸息肉轉變而來的,過程較長,通常5~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存在個體差異。
主要為:小息肉??腺瘤??高級別瘤變??結直腸癌。
Q3:為什么會長腸息肉?與哪些因素有關?
腸息肉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與飲食因素、炎癥刺激、機械刺激、年齡、生活習慣、疾病等因素相關。
1、飲食西化,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兩高一低的飲食模式促進息肉形成。
2、吸煙飲酒。
3、機械刺激,如長期便秘。
4、年齡,年齡越大,腸息肉的風險越大。
5、運動減少,熬夜、肥胖。
6、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有研究顯示,糖尿病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明顯高于健康人群。
7、遺傳因素。
Q4:怎么預防腸息肉?
1、調整飲食,少吃紅肉、加工肉,減少脂肪攝入,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吃點粗糧,補充鈣、維生素。
2、改正不良生活習慣,不吸煙少喝酒。
3、進行適當的運動。
4、保持大便通暢。
5、積極治療腸道疾病,如炎癥性腸病。
Q5:體檢發現腸息肉,怎么處理?
腸鏡下發現息肉應積極處理,進行切除。
直徑1cm以內的息肉推薦使用冷圈套器切除術,預期術后出血和穿孔的發生率較低;直徑大于1cm的息肉可考慮熱圈套器切除術;其中,有蒂型息肉在切除過程中應更加注意,減少遲發性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
直徑更大的息肉可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進行切除,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需要外科手術切除的息肉越來越少。
但如內鏡下觀察到病變已侵犯黏膜深層,考慮有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進行外科手術,在切除的同時進行淋巴結清掃;此外,內鏡下明顯無法切除的,或內鏡下切除后出現明顯的出血,內鏡下無法控制的并發癥,應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Q6:腸息肉摘除后還會再長嗎?為什么?
多數人腸息肉摘除后還會復發,復發的原因大多在于未改變既往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也就是腸息肉的危險因素未去除。
Q7:腸息肉切除后多長時間復查比較合適?
目前息肉切除后復查,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標準。
如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USMSTF)2020年更新的息肉切除術患者監測建議:前提是實施了高質量的結腸鏡檢查,其定義是對盲腸的檢查全面、腸道準備充分、由腺瘤檢出率高的結腸鏡醫師實施檢查以及注意將息肉完全切除。結腸鏡檢查結果正常或有20個以下<10mm的增生性息肉應在10年內接受監測。
我國指南推薦的隨訪間隔:
表1:結腸息肉/腺瘤切除術后的隨訪間隔
專家簡介
李延青教授
-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山東大學消化病研究所所長
-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博士
- 參考來源:
[1]Gupta S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after colonoscopy and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2020 Feb 7; [e-pub].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9.10.026)
[2]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北京)[J]. 中華醫學雜志, 2015,95(28): 2235-2252.
– End –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