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地舒單抗治療肺癌骨轉移,可迅速起效,為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骨轉移是肺癌患者常見的難治并發癥,發生率大約為10%-15%,出現骨轉移后患者生存期明顯縮短,中位生存時間僅為6個月-10個月,經過治療后1年生存率也僅為40%-50%。
而骨轉移引起的骨相關事件(SREs),如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高鈣血癥及相關治療帶來的痛苦等,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因此,在控制原發疾病的同時,積極預防和治療骨轉移SREs尤為重要。
本病例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周溢鑫教授提供,該病例患者確診早期即接受地舒單抗治療,經治后患者骨質迅速改善,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水平恢復正常,疼痛持續緩解。
病例簡介
■一般情況
患者男,53歲,于2020年1月因“咳嗽伴右髖部疼痛、雙足底麻痛1個月”就診。
個人史:吸煙36年,10-20支/天,戒煙1個月。
既往史、家族史:無特殊。
體格檢查:ECOGPS 1分
疼痛評分:VAS7分
圖1. 疼痛評分量表
■實驗室檢查
生化常規檢查(2020年2月5日):高鈣、高磷、高堿性磷酸酶,符合骨轉移。
表1. 生化常規檢查
2020年2月5日胸部CT平掃+增強檢查:右下肺結節,代謝增高,考慮原發惡性病變;右肺門及縱隔4R區多發腫大淋巴結,代謝增高,考慮轉移。
圖2. 胸部CT檢查
顱腦MR平掃+增強(2020年2月5日):左側額葉、左側顳葉、雙側枕葉見數個結節,直徑約2mm×2mm-12mm×7mm,T1WI呈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增強后明顯結節狀或環形強化,部分病灶周圍腦實質內見片狀長T1、T2信號,增強后未見病變。
腦干及小腦半球未見占位性病變。腦室系統對稱,未見受壓、變形、移位,中線結構居中。顱骨信號未見明確破壞征象。
圖3. 顱腦MR檢查
盆腔CT平掃+增強(2020年2月5日):右側髂前上棘骨質破壞,代謝增高,考慮轉移。
圖4. 盆腔CT檢查
PET-CT(2020年2月7日):腰10椎體骨轉移,侵犯椎管。
圖5. PET-CT檢查
病理活檢(2020年2月11日):(右肺腫物)穿刺組織活檢檢查與診斷結合免疫組化結果,病變符合低分化腺癌。免疫組化結果:CK7(+),TTF-1(+),NapsinA(+),CK5/6(-),p63(-),p40(-),ALK(D5F3)(-),ALK-N(-)。
基因檢查:驅動基因陰性,TMB 13 muts,PD-L1TPS 50%(22C3)。
■臨床診斷
右下肺周圍型肺低分化腺癌伴右肺門、縱隔淋巴結、右髂骨及椎體、顱腦多發轉移 cT2N2M1 Ⅳ期EGFR、ALK野生型PD-L1 50%。
治療經過
■雙管齊下——原發病灶治療:免疫+靶向一線治療,穩定控制病情
患者要求“無化療治療”,于2020年2月23日開始給予替雷利珠單抗 200mg Q3W + 安羅替尼 12mg QD,D1-14一線治療。
治療2程后胸部CT平掃+增強復查顯示:右下肺腫物較前縮小,肺門、右下氣管旁淋巴結較前縮小,療效評估為部分緩解(PR)。治療8程后病灶呈不規則軟組織影,考慮治療后改變;肺門淋巴結進一步縮小。此后復查病灶穩定,持續PR至今。
圖6. 替雷利珠單抗 + 安羅替尼治療后CT復查結果
治療8程后顱腦MR:左側額葉、左側顳葉、雙側枕葉轉移灶部分病灶消失,部分病灶縮小,最大病灶由12mm縮小到7mm。
圖7. 替雷利珠單抗 + 安羅替尼治療后顱腦MR復查結果
■速戰速決——抗骨轉移治療:地舒單抗起始應用,迅速起效
2020年2月23日給予地舒單抗120mg皮下注射q4w抗骨轉移治療。地舒單抗治療2療程后,右髂骨溶骨性骨質破壞改善,椎體放射性異常濃聚影減小;治療8療程后局部軟組織影消失,成骨明顯,椎體放射性分布未見明顯異常(治療前SUV約15)。
圖8. 地舒單抗治療前后影像學檢查
地舒單抗120mg治療 1個月后(2020年3月22日)復查鈣、磷、堿性磷酸酶復查均已正常。治療第2、3個月復查均正常。
表2. 地舒單抗治療后1個月生化常規復查
治療前未使用止痛藥情況疼痛評分:7分;治療2個月后未使用止痛藥情況疼痛評分:2分;治療6個月后未使用止痛藥情況疼痛評分:0分
圖9. 地舒單抗治療前后患者疼痛評分變化曲線
病例總結和思考
本例患者確診時為晚期肺癌且伴有顱腦、骨多發轉移,鑒于患者要求無化療治療,遂給予免疫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一線治療原發病灶,同時給予地舒單抗抗骨轉移治療,以緩解疼痛癥狀,減少骨轉移SREs的發生。
患者免疫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2程后即獲得PR,且保持穩定持續PR至今。骨轉移治療方面,患者使用地舒單抗治療1個月后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復查均恢復正常,2程后骨質破壞明顯改善,疼痛評分亦由7分降至2分,治療6個月疼痛癥狀消失,8程后椎體放射性分布未見明顯異常。
整體而言,地舒單抗治療肺癌骨轉移效果顯著,且使用方便,可作為肺癌骨轉移患者的治療推薦藥物。在使用地舒單抗過程中可監測BSAP(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等,有條件者還可增加監測uNTX,β膠聯降解產物(β-CTX)。
病例提供醫生
周溢鑫 醫生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肺癌、消化系統腫瘤等實體腫瘤的綜合治療2020 CSCO “全國35位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生”
擔任Lung cancer等多個雜志審稿人
主持國自然基金青年項目1項、省自然基金面上項目1項、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1項
以第一作者在SITC官方期刊等發表SCI多篇,其中IF>10分 4篇,總 IF >100分
專家點評
近年來,隨著治療方法和技術的進步,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逐漸提高,但患者生存獲益的同時,發生骨轉移及SREs的風險亦隨之增高。
肺癌骨轉移患者中46%的患者會并發SREs,而一旦發生SREs,其生存期將顯著縮短,有研究顯示生存時間可縮短一半。
若合并嚴重SREs,如高鈣血癥、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等并發癥,患者的生存將進一步縮短[1]。
RANKL/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骨保護素(RANKL/RANK/OPG)信號通路在腫瘤骨轉移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早期阻斷該通路能有效阻止SRE的發生。
RANKL抑制劑地舒單抗可通過特異性結合RANKL阻斷RANKL/RANK/OPG信號通路,發揮對骨轉移SRE防治作用[2]。
Study 224研究顯示,與唑來膦酸組患者相比,接受地舒單抗治療的肺癌患者中位總生存期(OS)顯著延長,且非小細胞肺癌(NSCLC)尤其是肺鱗癌患者生存獲益最為顯著[3]。
基于地舒單抗優異的臨床研究數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及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指南均推薦地舒單抗用于肺癌骨轉移的治療[1]。
目前,地舒單抗作為骨改良藥物的適應證已經在國內獲批上市,并且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極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此外,相比雙磷酸鹽類(靜脈注射)傳統骨改良藥物,地舒單抗的使用更加便捷(皮下注射),且不通過腎臟清除,對腎臟不會造成額外負擔。
本例患者使用地舒單抗治療后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水平迅速恢復正常,疼痛癥狀明顯緩解,骨轉移灶代謝下降,體現了地舒單抗對骨轉移和骨痛的良好療效,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臨床研究成果來指導用藥方案的合理優化。
點評專家簡介
張蓓 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綜合中醫科主任教授
廣東省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中山大學名醫、廣東省名中醫
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委保健專家、廣東省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評審專家
參考文獻:
[1] 肺癌骨轉移診療專家共識(2019版).中國肺癌雜志.2019;22(4):187-207.
[2] Schwarz EM, Ritchlin CT. Clinical development ofanti-RANKL therapy. Arthritis Res Ther. 2007;9 Suppl 1(Suppl 1):S7.
[3] Scagliotti GV, Hirsh V, Siena S, et al. Overallsurviv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bone metastases treatedwith denosumab versus zoledronic acid: subgroup analysis from a randomizedphase 3 study. J Thorac Oncol. 2012 Dec;7(12):1823-1829.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