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腸息肉怎么總是切不完啊?都切了幾個了,怎么又長出來了?”老李跟醫生抱怨,“這也太遭罪了,手術都好幾回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法子?”
醫生無奈表示:這腸息肉本就容易復發,術后仍要注意隨訪觀察,而且生活飲食這些都可能導致息肉復發,要多留心。
腸道內為什么會長息肉?
腸道息肉通俗一點說,就是腸道內壁長了一些肉疙瘩。而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通道,由此給腸道息肉的生成提供了機會。
腸道息肉的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腸道的慢性炎癥問題,長期的低纖維高脂飲食結構,都會刺激腸道黏膜細胞異常增多,從而形成息肉。此外,長期吸煙,年齡增大后胃腸動力不足使得糞便在腸道內長期存留,家族遺傳等因素,都會促成腸道息肉的生成。
所以,腸道息肉的生成,跟生活習慣、疾病刺激、遺傳因素等方面息息相關。
腸息肉是否會癌變?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外科副主任醫師練磊表示,臨床上,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有幼兒時期形成的息肉,也有一種是炎性息肉,是腸潰瘍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
而腺瘤性息肉往往是癌變的前兆,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腺瘤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
在治療上,息肉在結腸鏡檢查時摘除并做病理檢查,確認其是否有癌變傾向。如果是直徑超過3厘米的腺瘤,需要手術切除。
若是常規的炎性息肉,要以治療引發息肉的病變為主,炎癥消失后,息肉也會慢慢消失。最后,增生性息肉的癥狀不明顯,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
腸息肉反復,如何才能“無后顧之憂”?
臨床上,一些腸道息肉疾病存在反復發作的情況。通常是由于誘發息肉發生的因素沒有得到根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楊輝表示,要想降低復發的風險,結腸息肉切除后定期復查腸鏡是至關重要的。
在生活中,還要改變高脂飲食的方式,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要多吃蔬菜和多運動,還要戒煙限酒,只有剔除掉一些危險的外在因素,才能降低復發率。否則即便息肉去除了,在腸粘膜繼續受到刺激的情況下,息肉依舊容易復發。
此外,肥胖、高血脂、有息肉家族史的群體更容易反復長息肉,而且本身因為腸道的結構,在檢查和治療過程中容易導致息肉的漏診,從而給息肉的再次復發提供了機會。而一些有慢性腸道疾病的人群,更應該積極規范化的治療疾病。
“腸壽”才能長壽
生活中,腸道的健康和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一些慢性的腸道疾病比如炎癥、腹瀉或者便秘,若不能及時治療,則會干擾人體的消化系統和吸收功能,進而對人體的健康帶來整體性的影響。
而腸道息肉疾病,更是人體健康的一大隱患,研究顯示,超過九成的結腸癌,都是由結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從小息肉會逐漸演變成大息肉,而后在長期的刺激下會形成重度不典型增生,最終會形成癌變而影響健康。
整個過程演化的時間通常在5-10年,也有少數病例進展速度很快。所以,要想長壽就必須要保護好腸道,保證腸道的健康。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偉慶表示,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增加纖維素的攝入,保持飲食的清淡,這是避免便秘以及慢性腸道疾病生成的第一步。
其次,運動可以增加胃腸蠕動,加速排便可以減少對腸道的刺激,從而有效預防息肉的形成。
最后,要建立起體檢和篩查意識。國內結腸腫瘤篩查目標人群為大于50歲人群,一旦超過50歲,無論性別以及是否有癥狀,都應該做一次結腸鏡的檢查。
而對于那些有家族病史的群體,慢性腸道疾病的群體,排便習慣突然改變的群體,這些人群應該從40歲就要建立起定期體檢和篩查的意識。
總而言之,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規范化治療各類腸道疾病,這是預防息肉以及癌變的基礎。做好這兩點,再配合定期的體檢篩查,就能將腸道息肉扼殺在萌芽狀態。
參考資料:
[1]《腸道怎樣才不長息肉》.生命時報,2019-5-10
[2]《結腸息肉不容忽視!小小一個癌變率高》.羊城晚報,2020-9-2
[3]《腸息肉會不會癌變?》.健康時報網,2019-12-9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