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界中,治療腫瘤有“三駕馬車”。
-
第一輛馬車即是西醫,指用現代西醫學的各種方法,包括手術和放化療,處理局部病灶,及時扼殺癌細胞,總體是對抗性的政策。
-
第二輛馬車就是中醫藥治療,擅長全身調理,減輕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
-
第三輛馬車就是各種非醫學的方法,包括飲食調整、生活習慣的改變、心理支持等等。
目前,大眾對于第二輛馬車,中醫藥治療癌癥的爭議仍然較大,各執己見。有些患者對于中藥治療癌癥深信不疑,甚至放棄西醫治療;有些患者對中醫不屑一顧,覺得中醫藥治療癌癥就是騙錢……
圖片來源:攝圖網
實際上,各種治療方式都各有所長,中西醫結合的“組合拳”才能打出最佳的局面。換言之,大部分患者都應該選擇中西藥結合治療,而中醫治療更側重于對人體體質的調整和臟腑功能的恢復,在腫瘤的過程中更多起著緩解和消除因治療腫瘤癥狀帶來的不良反應、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
中醫藥治療癌癥有什么作用?
對腫瘤患者而言,中醫治療在不同的治療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1、放化療期間,改善副作用
放化療期間,由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造成身體氣血不足,臟腑損傷,中藥在控制化療后骨髓抑制、減輕甚至解除消化系統反應、防治周圍神經毒性、減輕放射性炎癥等均有較大的療效。
2、手術后,預防復發轉移
中醫治療的重要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是指固本培元,提高身體的免疫力;祛邪,是指使用一些有一定毒性的抗癌中藥,直接抑殺腫瘤,并通過辯證論治,改變身體的內環境,使得身體“土壤”不再適宜腫瘤生長,從而預防復發轉移。
3、緩解癌痛癥狀
中藥可以減輕甚至控制癌性疼痛,并且相比于西醫的止痛藥來說,中藥的副作用較小。這對于癌癥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4、康復階段,提升免疫力
改善患者身體機能,包括患者飲食、睡眠等狀況,如果患者吃得下、睡得好,那么心情自然會好轉起來,對于抵抗疾病的信心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
癌癥患者服用中藥的禁忌有哪些?
那為了更好的發揮藥物療效,有一些基本的禁忌癥我們是需要知道的:
飲食禁忌[3]
①辛辣類: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但是普通人食用過多或者癌癥患者本就氣血虧虛,則容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以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
②魚腥類:此類食物多為寒性,且含有大量蛋白,容易與中藥產生過敏反應,癌癥患者服用容易誘發腸胃性疾病,因此在服用中藥期間應該少食或者不食用。
③發物類:一般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此類食物跟個人體質有很大關系,對于食用該食物會過敏者,不建議食用。
圖片來源:攝圖網
④生冷類:此類食物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患者及胃腸病患者,不宜食用。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那就會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⑤油膩類: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之物有損脾胃健運,并且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
⑥酸澀類:經常食用酸澀類食物,容易引起胃酸過多,引發腸胃疾病。如,濃茶與中藥同服時,會與中藥中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淀粉,影響藥效。所以在服用中藥的同時不適宜喝茶。
一般禁忌
《湯液本草》指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藥物與食物不宜同時服用,二者必須間隔一段時間。
服用西藥與服用中藥也需要間隔一段時間,一般為兩個小時。
其他禁忌
在免疫治療期間,我們應該謹遵醫囑,慎用中藥。
有治療癌癥的一些通用方嗎?
一般而言,癌病的治療,早期邪盛為主,正虛不顯,可先以祛邪為主;中期宜攻補兼施;晚期正氣大傷,不耐攻伐,當以補為主。術后患者雖以扶正調理為主,但余邪未盡,易于復發轉移,仍以扶正與祛邪相結合。
01 氣郁痰凝證
臨床表現:患者可感覺胸部脹悶,或者脹痛不適,一般以刺痛或者脹痛為主,可有神疲乏力,胃口不佳,大便質稀甚至有黑便,有些患者會出現咳嗽咳痰,痰質稠黏,痰白或黃白相兼;脈象上面表現為舌苔薄膩,質暗隱紫。
推薦方:越鞠丸合化積丸。
越鞠丸由香附、蒼術、川芎、梔子、神曲組成。化積丸由三棱、莪術、阿魏、海浮石、香附、檳榔、蘇木、瓦楞子,五靈脂、雄黃組成。前方行氣解郁,化痰散結,后方活血化瘀、軟堅消積。
圖片來源:攝圖網
02 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患者經常感覺神疲乏力,精神欠佳,可出現口咽干燥,睡眠時經常出汗,頭暈耳鳴,視物昏花,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胃口不佳,大便秘結或溏爛;脈象表現為舌質淡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推薦方:生脈地黃湯。
本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組成。益氣養陰,扶正抗癌。
03 氣血雙虧證
臨床表現:此證患者形體消瘦,面色無華,嘴唇和指甲沒有血色,看起來比較蒼白,會經常感覺氣短、乏力,一旦較長距離的行走或者勞累后癥狀會加重,可伴有頭昏心悸,目眩眼花,動則多汗,口干舌燥,納呆食少;脈象表現為舌質紅或淡,脈細或細弱。
代表方:十全大補丸。
本方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黃芪、肉桂、生姜、大棗組成。益氣養血,扶正抗癌。
中醫是最講究個體化精準治療,強調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患者的體質不同、分期不同、接受的西醫治療不同,所開出的處方也各有不同。因而,中醫更需辨證治療。
目前中西醫結合已成為我國治療癌癥的特色,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增強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周期。由于患者病情、體質差異,療效會因人而異,患者及家屬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選擇就醫。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參考文獻:
1、《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四版
2、葉霈智.試論中醫腫瘤處方規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 24(5): 299-301.
3、《中藥學》人教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