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癌癥患者來說,最關心的就是做過手術或治療后,會不會復發轉移?什么時候可能復發轉移?一般有三年一道坎,五年一道關的說法。據臨床統計,腫瘤復發和轉移大多發生在根治術后1-3年內,約占80%,少部分發生在根治后3-5年,約占10%。
當癌癥術后5年沒有發生復發轉移,醫學上稱為“臨床治愈”,再次復發轉移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所以,醫學界普遍認可5年生存率,來表示各種癌癥的療效。但是并不能代表五年后的不會復發轉移,只能說五年后的復發轉移率會偏,這也需根據不同患者的個人情況、腫瘤類型、機體狀況好壞、病變的程度等情況所決定的。
一些癌癥患者手術后為什么仍然會復發轉移呢?首先是治療不徹底。癌癥本身治療不徹底是復發最主要的原因。
癌細胞體積小,在其數量少于一定數量時難以被人們目前的醫療技術察覺,因此在癌癥手術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癌細胞在體內殘存的情況,這些殘存的癌細胞在治療結束后開始大量繁殖,卷土重來,引起癌癥復發。
其實是患癌體質沒有改變。目前有相關醫學研究顯示,癌癥的發生更偏向于某類特定人群,因此提出了“癌癥體質”一說法,其認為擁有這種“癌癥體質”的人更容易發生癌癥,這可能是與患者本身長期的生活習慣有關。
若癌癥患者僅僅只是接受了治療,并沒有去改變自身的“癌癥體質”,破壞體內適宜癌細胞生長的環境,那么就容易復發。
還有就是身體免疫力低下。機體免疫力較強的時候,體內出現了異常的突變出現了癌細胞,能夠較為輕易地被我們強壯機體的免疫系統識別而被清除。
當手術后,免疫力低下時,復發的癌細胞出現后不能及時被清除,經過大量增殖后發展成為癌癥,這個時候免疫系統發現了,也不能單靠自己力量來進行清除了。
癌癥術后,我們要重點監測哪些部位呢?若發現哪些異常情況要引起重視呢?首先是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我們都知道,腫瘤本身就是一種消耗性疾病,癌細胞的生長比正常細胞快,因此在生長過程中會比正常細胞消耗更多的營養物質。
另外,手術后禁食,放化療導致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因素,都容易導致患者體重下降。雖然,體重下降是腫瘤患者常見的體征,但在治療之后,體重應該保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如果出現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特別是變動幅度超過5斤,應警惕。
淋巴結腫大也是腫瘤常見的轉移方式,因此,腫瘤患者要關注身體是否出現淋巴結腫大,可經常檢查頸部、鎖骨上下、腋窩,腹股溝等部位。
癌痛是腫瘤患者的一個重要癥狀,病灶可能侵犯神經或壓迫組織而造成疼痛,超70%的癌癥患者會遭受癌痛折磨。所以,我們需要對于一些新出現的、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疼痛給予止痛治療。
還有會出現阻塞征象。體內任何管腔內的腫瘤體增大,都會引起管腔變化,最常見的是管腔狹窄,更有甚者會造成管腔阻塞。如食管內腫瘤增大,會造成進食時吞咽困難、打噎甚至阻塞等;氣管和咽喉腫瘤增大,會壓迫氣管和咽喉部神經,從而出現氣短和聲音嘶啞、語不出聲的征象。
癌癥治療的特殊性在于要考慮后續治療問題,要想到癌癥復發的可能。術后應用中藥調治成為不少患者的選擇。對于癌癥術后復發轉移的防治,既要看到癌癥術后引起的癥候,又要認識到轉移的根本在于身體的失衡和轉移性癌細胞的惡性發展,因此要把辨證論治和抗癌結合起來。
防治要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則,在臨床上,“扶正”以運用益氣、滋陰等補法為多,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
術后通過中醫藥治療,能夠盡快恢復體質,改善或減輕手術后的某些不良反應,如低熱、多汗、胃納減退、腹脹、大便不暢等。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因人而異,改變患者易患癌體質,增強患者免疫力,達到強身健體、預防復發和轉移的效果。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