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該如何診治?

    今天下午接診一例B超提示“右乳導管擴張,導管內乳頭狀瘤可能,BI-RADS 3類”患者,毛女士有點緊張,因為有醫生建議手術治療。筆者結合體檢未見乳頭溢液、B超及鉬靶無明顯占位病變,為毛女士解釋了導管擴張、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成因,建議患者暫時觀察、復查。

    導管內乳頭狀瘤是常見的乳腺病變之一,它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乳頭溢液,溢液顏色可能是無色透明、淡黃色、紅色或者咖啡色。如果病變長在乳頭旁的大導管里,乳頭溢液會更加明顯。但如果病變是長在距離乳頭比較遠的中小導管里,可能會沒有明顯的溢液,一般會因為B超發現結節或摸到乳房腫塊才發現問題。

    導管與病變組織

    如何診斷?

    如果懷疑是導管內乳頭狀瘤,那么首先做乳腺B超檢查,因為超聲檢查能夠實時、動態地觀察病變,通過病變的形態、邊界、回聲、血流等信息綜合判斷良惡性;

    如果有乳頭溢液,可以查溢液異型細胞,但陽性率不高,也可以做乳管鏡或乳管造影檢查明確病變位置,但由于乳管鏡或乳管造影后會導致病變導管閉塞、近期溢液消失的不足,我們不太主張乳管鏡或乳管造影檢查,如果明確是存在乳頭溢血或咖啡色溢液,我們會直接建議經病變導管手術;另外鉬靶、MRI等檢查也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做出診斷。

    如何治療?

    雖然導管內乳頭狀瘤是一類良性病變,但相對于良性的乳腺纖維腺瘤而言,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惡變風險要高一些,因此我們對此類病變一般會更積極的手術治療。

    雖然導管內乳頭狀瘤非常小,但難不住專業醫師,我們術前會估計病灶的部位,并通過定位技術尋找到病變組織。我們一般會切除病變累及的導管及相應腺葉組織,保證完整切除病變范圍,同時對乳房外觀沒有多大影響。

    如何確診?

    明確診斷必須要依靠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有二種,一種是術中快切,即術中切下標本后半小時內出報告,5天內再出病理報告;另一種是直接術后常規病理,一般在術后5天內出病理報告。

    對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病理切片,我們不建議采用術中快切的方式,因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組織標本很少,如果采用術中快切,會出現術后常規病理標本不夠而影響病理、免疫組化檢測,甚至影響病理結果的可能。

    舉例

    下圖是筆者通過病變導管定位技術進行手術的二例導管內乳頭狀瘤病變伴血性溢液的良、惡性病例,例一是良性的導管內乳頭狀瘤,例二是惡性的乳腺實性乳頭狀癌(原位亞型)。圖1是切除的病變導管及相應腺葉,圖2是B超顯示病變結節。

    例一:良性的導管內乳頭狀瘤

    例二:惡性的乳腺實性乳頭狀癌

    圖1:切除的病變導管及相應腺葉

    圖2:B超顯示病變結節

    在筆者介紹了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知識后,毛女士感覺自己輕松了點,然后又指著B超“BI-RADS 3類”問。

    乳腺超聲BI-RADS分級另有說法,一般來說BI-RADS 3類,惡性可能性低于2%,如典型的乳腺纖維腺瘤會被認為BI-RADS 3類;而惡性可能性高于2%的乳房腫物會被歸類到BI-RADS 4類及以上,一般導管內乳頭狀瘤會被分類到4a類,這類代表著2%-10%的惡性風險,需要由臨床醫生結合實際情況決定下一步處理措施。毛女士的B超未發現明顯結節,因此超聲醫生將其歸到BI-RADS 3類。

    聽到B超檢查報告解讀后,毛女士一直擔著的心總算放下了。筆者叮囑她,雖然B超沒提示BI-RADS 4類,且沒有乳頭溢液,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定期做乳腺B超復查、密切注意是否會出現乳頭溢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絕不能疏忽大意。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