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因素在患癌癥的風險中起重要作用,但要證實其影響仍有難度。
鼻咽癌
重鹽的腌制食品與鼻咽癌相關,其機制可能是通過亞硝胺通路或EB 病毒的再激活。中式腌咸魚被世界衛生組織歸為致癌物。對于所有口咽部癌癥來說,多吃些水果、蔬菜和相關的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C和葉酸,可以降低患癌癥的風險。
但這些相關性可能會受到吸煙和飲酒等混雜因素所干擾,所以上述證據僅僅是提示具有保護作用。
食管癌
食管癌有兩類:鱗狀細胞癌和腺癌。肥胖是腺癌的一個明確的危險因素,部分歸因于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飲酒會增加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但對腺癌沒有影響。吸煙對鱗狀細胞癌的影響更大。高發地區的人們攝入水果、蔬菜和肉制品的比例都很低,微量營養素缺乏。
早期的病例對照研究表示水果、蔬菜可以保護健康,但近期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指出果蔬和健康間的聯系其實很小。好飲滾燙的熱茶和熱飲也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IARC將溫度高于65 ℃的飲品歸類于可能致癌物。
胃癌
胃癌是世界第五高發癌癥,其中東亞地區患病率最高。腌制的蔬菜中存在的霉菌或真菌可以生成N?亞硝基化合物,所以大量食用這些食物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腌制食品可能會增加患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協同促進了疾病進展。喜歡吃水果、蔬菜,以及血漿中VC含量高的人,患胃癌的風險可能會降低,但其中的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世界上第三高發癌癥。肥胖、飲酒、吸煙、攝入肉類均增加了患病風險。每天增加50 g加工過的肉制品的攝入,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就增加17%;而每天增加100 g紅肉的攝入,患病風險增加18%。
用于保存加工肉類的化學物質,如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能會增加腸道內N?亞硝基化合物的含量。紅肉含有的血紅素鐵,在腸道內可能有細胞毒作用,并促進N?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
油炸、燒烤肉類會產生致突變的雜環胺和多環芳烴。攝入更多的牛奶和鈣可以降低結直腸癌風險。鈣在腸腔中與次級膽汁酸和血紅素形成復合物,可能起到了保護作用。高葉酸飲食、血液中高濃度的維生素D以及谷物纖維和全麥谷物具有保護性,與結直腸癌低發病率相關。
肝癌
飲酒可能通過促成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炎,而成為肝癌的主要的飲食相關危險因素。超重和肥胖也增加患病風險。黃曲霉素是IARC認定的致癌物,是一些低收入國家重要的致病危險因素。肝癌主要的非飲食危險因素是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一些研究表明,喝咖啡與患肝癌的風險呈負相關。
肺癌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癥,嗜煙會增加約40倍的高患癌風險。前瞻性研究表明,多食水果、蔬菜與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略低相關,但在從不吸煙者中則無影響。攝入過多β?胡蘿卜素者更易患肺癌。
乳腺癌
乳腺癌是世界第二高發癌癥。生殖和激素是高風險的關鍵因素。肥胖會增加絕經后婦女罹患乳腺癌的風險,也許是通過增加脂肪組織中芳香化酶產生的雌激素含量所致。
絕經前婦女肥胖可以降低患乳腺癌風險,可能歸因于低激素水平與增加不排卵率相關。每天飲1杯酒大約增加10%的患病風險,機制上也可能與增加雌激素相關。
研究表明,蔬菜攝入量降低雌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的發病風險,膳食纖維與總體乳腺癌發病風險間呈負相關。在亞洲人群中,主要來源于大豆的異黃酮,已經證明與低乳腺癌風險相關。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世界第四大常見癌癥。是目前唯一明確危險因素的癌癥,其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史、黑種人,以及遺傳因素。肥胖可能會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番茄紅素被證明與降低發病風險相關,但數據不確鑿。
有些研究顯示高濃度的β?胡蘿卜素、維生素D、維生素E和硒,可能會降低患病風險。來自大豆類食物中的異黃酮也許可以降低亞洲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有證據表明,糖尿病導致的高水平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增加患前列腺癌風險。
寫在最后
WCRF 和IARC兩大專業機構都沒有確診哪些膳食因素能確實防癌。同時認為營養素與癌癥風險之間“可能”具有因果關系或保護性。
內容來自:飲食、營養及癌癥風險:已知與前景。
徐欣悅譯,嚴雪敏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