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H3(又稱CD276)是一種I型跨膜蛋白,屬于B7免疫共刺激和共抑制家族, 在多種實體瘤中過表達,并與疾病嚴重程度和不良預后相關,而在正常組織中表達有限。
腫瘤表達B7-H3可抑制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B7-H3高表達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對PD-1抗體無應答有關。此外,該蛋白高表達還與卵巢癌中CD8 T細胞浸潤降低以及耗竭有關。
除了免疫抑制作用,B7-H3在腫瘤的生長、侵襲、遷移及血管生成和轉移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B7-H3已成為新的免疫治療靶點。目前正在研發的靶向B7-H3的主要免疫治療手段包括:單抗、雙抗、小分子、抗體偶聯藥物(ADC)、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等,今天要介紹的這個藥物就是B7-H3-ADC藥物。
圖1 B7-H3作用機制(來源:MacroGenics)
ADC是由單克隆抗體、連接子和小分子細胞毒素偶聯而成,能像導彈一樣對癌細胞實施精準打擊,是全球抗腫瘤藥物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MGC018是一款靶向B7-H3的ADC,能夠將DNA烷基化劑杜卡霉素(duocarmycin)遞送到表達B7-H3的腫瘤細胞中,杜卡霉素能夠破壞分裂細胞和非分裂細胞的DNA,導致細胞死亡。
圖2 MGC018作用機制(來源:MacroGenics)
2021 ASCO年會上公布了MGC018正在進行的I期劑量遞增臨床試驗的初步安全性和抗腫瘤活性數據。研究共納入29例晚期實體瘤患者,分為5個劑量遞增隊列(0.5 mg/kg、1 mg/kg、2 mg/kg、3mg/kg、4.0 mg/kg),每3周靜脈給藥一次。
結果發現,MGC018顯示出初步的抗腫瘤活性,尤其在晚期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療效優異。9例前列腺癌患者中有5例在治療中出現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水平下降≥50%。2例患者靶病灶縮小,其中1例患者縮小了29%。
11例患者(50%)PSA降低≥50%;在7例已接受評估的患者中,4例患者中觀察到抗腫瘤活性(包括1例未證實的部分緩解[PR]),靶病灶分別減少13%、21%、27%和35%。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患者在接受MGC018治療前平均接受過4種不同療法,包括化療和新一代雄激素受體抑制劑(阿比特龍和恩扎盧胺),代表著非常難治的患者群體。
此外,3例黑色素瘤患者接受了4.0mg/kg MGC018治療(最高劑量)。這3例患者先前均接受過3種不同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而在接受MGC018治療后,這3例患者的靶病灶分別縮小了24%、28%和36%(1例確證PR)。
截至2021年5月,最后1例患者使用MGC018治療已超過6個月。基于這些數據,MGC018啟動了一項黑色素瘤患者的擴展隊列,招募20例患者。
安全性方面,截至2021年5月3日,0.5mg/kg至4.0mg/kg劑量遞增隊列中,MGC018相關的毒性主要包括臨床可控的血液學和皮膚毒性。
近年來,免疫治療改善了許多腫瘤患者的預后和生存率。以CTLA-4和PD-1/PD-L1通路為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成為惡性腫瘤治療的基石。為了進一步提高和增強惡性腫瘤對免疫治療的應答,研發人員正在探索新一代的免疫抑制通路和相關靶點藥物。它們的發展與突破,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包括單抗、雙抗、ADC、CAR-T等多種B7-H3的靶向免疫治療策略正在探索中,并在臨床試驗中進行了初步檢驗,展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表明B7-H3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靶點。
盡管在本次ASCO大會中MGC018作為一款全新的ADC藥物,僅公布了I期的小樣本臨床數據,但對于一款免疫靶點的全新抗癌藥物而言,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開端了,讓它成為新的抗癌利器,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Phase 1 dose escalation study of MGC018, an anti-B7-H3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