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的時候,我經常會遇到患者問我,做了基因檢測之后沒發現靶點,能盲吃靶向藥嗎?因為實在是不想放棄這個機會。
我一般會從下面幾個方面給患者分析這個問題。
我們要綜合地考量幾個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這個基因檢測是不是符合規范。因為現在的市面上會見到很多不同的檢測公司,但是他們的水準其實是參差不齊的。有一些公司檢測,確實不那么準確,所以我們一般都會推薦大家在醫院或者就是在一些大的檢測公司來做這個檢測。
第二個,我們要綜合考量,患者是不是一個高發人群。就像我們篩查這個肺癌似的,一定是重度吸煙者我們才去篩,對于這個靶向藥物的選擇,比如說不吸煙的人或者是一些年輕的人,或者女性這種腺癌,往往它的發生基因突變的概率應該非常高。
單純一個EGFR突變的概率大概有50%到60%,如果你沒有EGFR突變,仍然有30%的可能性再找到一個罕見的靶點。所以要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我們就要綜合考量。
我也遇到一個這樣的患者,一個年輕人,他沒有任何靶點。首先我們要質疑它的檢測是不是準;第二個,他的檢測標本是不是好。因為標本很小,也可能DNA不夠,或者他是用血液來檢測的,血檢往往假陰性率是非常高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質疑他的檢測結果是不是準確,要是這種前提下我們是不是可以再做檢測。當然盲試,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概率去簡單地估算一下,比如說我們一個EGFR突變的這種人群,往往剛才講了有50%到60%是這些女性不吸煙的腺癌。
如果你盲試的話,也就是說它能中的概率有50%左右。那么這個藥物的有效率,大概是在80%到90%。如果你乘一下的話,50%乘80%的話,那么這個患者如果盲試的話,他的有效概率大概在40%左右。
所以我們要綜合考量了,我們給患者提供一個治療手段的時候,我們是用它的有效率來判斷的,比如說A方案有效率90%,B方案只有30%,那我肯定用A方案。
當然還要綜合考量它是不是能帶來更長的緩解時間或者對生存有影響,所以的話,我們實際上也是在心里面幫助患者算這個賬,怎么樣更劃算。
但是如果你放在一個初治的治療的時候,因為我們還有一些其它的藥物,比如說化療、免疫治療等等綜合的治療,所以在初治的時候,就是剛剛得病的時候,如果你去盲試的話,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也就是說可能我們的傳統治療也能達到類似的有效率,在這種前提下,就不要冒風險了。可能就是白冒風險。而且如果這個藥也很貴,如果癥狀也很重,也可能會耽誤治療時機,所以這個就要綜合去考量。
但是,如果是放到后線了,說我從來沒用過靶向藥,我又是一個一直檢測不出來的,但是我已經用過化療,用過各種手段了,我沒有辦法了。
在這種前提下,如果實在沒辦法檢測了,又是一個優勢人群,它是一個高發人群,你愿意試試,可能會試這種把握度最大的靶向藥物,而且相對來說毒性比較小的靶向藥物,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但是并不是我們推薦的,我們推薦的方法一定是在醫生幫助下,我們能夠找到把點,無論是通過血液還是通過基因檢測,我們能夠找到這把鑰匙應該插到哪個鎖上,這樣對號入座,我覺得這是最科學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