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癌專家團傾情解讀!
2021 ASCO早期乳腺癌治療進展解讀
李俊杰教授從OlympiA研究的意義和思考、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治療策略、HR-/HER2+乳腺癌降階梯治療探索、Luminal型乳腺癌中臨床因素和多基因檢測的價值這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闡述。
OlympiA研究入組了1836例gBRCAm且接受標準新輔助/輔助和手術治療后存在高危復發因素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該研究為了更早得到陽性結果,將患者分為900例隨訪相對比較成熟的治療組,以及針對總人群的意向性治療(ITT)組。
在中期分析中,ITT人群中位隨訪時間為2.5年,而成熟治療組超過3年,對于中高危特別是TNBC患者,往往主要復發事件在前3年就會發生。而該研究中,奧拉帕利能顯著改善3年無侵襲性疾病生存(IDFS),絕對獲益達到8.8%,并且成熟治療組中位隨訪時間達到3.5年,其3年IDFS的絕對獲益仍有8.6%。
提示若主要研究終點的隨訪時間接近5年,最終也可能得到陽性結果。在安全性方面,該研究因為不良事件而永久性停藥的患者不超過10%,不存在影響PARP抑制劑用藥推薦的不良事件。
圖1. OlympiA研究IDFS結果
OlympiA研究的陽性成果啟示:首先,BRCA突變檢測應該采取更加開放的態度,加大檢測力度,讓更多患者能從PARP抑制劑的治療中獲益。
其次,在診斷之時,就有必要了解突變情況,以幫助外科醫生進行早期干預,并對是否有必要進行新輔助治療做出決斷,而不是等到輔助化療結束,才進行BRCA檢測。
第三,通常所說的獲益人群要符合OlympiA研究入組標準,那么臨床實踐中是否只應該針對BRCA突變肯定致病的患者推薦PARP抑制劑?同源重組修復異常的患者是否同樣能夠獲益?
此外,PARP抑制劑對于BRCA突變的敏感性并不依賴于患者的腫瘤負荷,那么今后能否針對低負荷的Luminal型,或者早期TNBC患者同樣推薦PARP抑制劑?
第四,在PARP抑制劑的聯合治療探索方面,對于Luminal型,是否可以聯合CDK4/6抑制劑?尤其針對non-pCR TNBC,能否聯合化療、PD-1/PD-L1抑制劑?
圖2. OlympiA研究啟示
在PARP抑制劑單藥用于gBRCAm患者新輔助治療的NEOTALA研究中,100%入組的TNBC患者能獲得近50%的高pCR率,提示這部分患者值得更早地進行PARP抑制劑治療。
從而在新輔助治療達到pCR后,輔助治療階段能夠豁免化療,而non-pCR患者則接受升階梯輔助治療。對于PD-L1陽性的TNBC患者,pCR可以達到更高值,本次ASCO公布的一項納入174例早期TNBC患者的Ⅱ期研究中,經白蛋白紫杉醇聯合PD-1抑制劑新輔助治療,患者pCR顯著提高的同時,短期隨訪預后仍改善。
EA1131研究則提示non-pCR TNBC患者存在巨大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簡單的化療升階梯不能改善預后,應該明確患者分型,找準依賴的信號通路,給予特征性的治療。
在HR-/HER2+化療降階梯方面,很多臨床試驗和當前臨床實踐是矛盾的,對于高負荷的HER2陽性患者,臨床希望通過強效新輔助治療達到快速縮瘤。今年的NCCN指南也提示“妥妥”雙靶聯合雙化療是優選的治療策略。
而WSG-ADAPT HER2+/HR-研究顯示即便雙靶不聯合化療也具有較高的5年IDFS率,似乎驗證了豁免化療的合理性。但是臨床實踐中,不能盲目對所有患者采用新輔助降階梯治療,
因為對于60%-70%未達到pCR的患者,無論輔助治療階段怎么強化,患者總體的5年IDFS率也不理想。但是在基礎科研角度,希望能夠篩選出僅靠雙靶治療就能實現pCR的患者。
圖3. WSG-ADAPT HER2+/HR-研究IDFS結果
針對Luminal型乳腺癌,ASCO提供的研究數據提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需要不斷考量臨床因素和多基因檢測誰更重要,但目前來看,兩者均有預后價值,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共存。
而在預測價值中,臨床因素ER、PR以及HER2,分別能預測是否對內分泌治療、抗HER2治療敏感。
而70基因和21基因并不能預測化療的敏感性,只能在相對低危的人群中預測化療不獲益的人群。乳腺癌指數(BCI)或許能預測內分泌獲益人群,但是需要更多數據證明。
圖4. MINDACT研究
圖5. NSABP B-42研究
隨后在柳光宇教授的主持下,進入“ASCO大會中印象最深,并且最可能影響自身臨床實踐的研究”話題討論環節。
喻三見教授表示,OlympiA研究的陽性成果有望改變乳腺癌基因檢測的臨床決策依據,突顯早期乳腺癌BRCA基因檢測的重要性,但目前臨床實踐可能只會針對指南推薦的標準人群進行BRCA突變檢測。
他還指出,不僅僅是乳腺癌,其他攜帶BRCA基因突變的癌種,都可能從PARP抑制劑的治療中獲益。MINDACT研究表明70基因檢測可識別出具有極低遠處復發風險的患者,超低危患者可進一步降階梯治療以減少過度治療及副作用。
另外結合這兩個研究表明,早期乳腺癌的治療需要基于更多基因突變的依據,未來不同瘤種有望根據基因突變的類型來確定診療方案。
黃曉燕教授同樣提及OlympiA研究,肯定了基因檢測的重要價值,并表示BRCA基因突變檢測時機可以提前。而針對EA1131研究中的non-pCR TNBC患者,可以進一步分型,然后給予個體化的強化輔助治療方案。
另外,MINDACT研究和NSABP B-42研究也引發臨床因素和基因因素誰更重要的思考。同時她也指出,不能僅憑目前的研究數據,盲目降階梯治療,需要分析每個臨床試驗背后的真正意義,為目前的臨床實踐提供依據。
2021 ASCO晚期乳腺癌治療進展解讀
范蕾教授從HR陽性、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進展分別進行該篇章的內容闡述。HR陽性乳腺癌的重點在于CDK4/6抑制劑,其中,PALOMA-3研究公布了中位隨訪73.3個月的OS更新結果,盡管具有統計學差異,但是本次分析非預設分析,并不能改變既往最終分析結果。
本研究還表明ESR1、PIK3CA、P53可以提示更差的預后,但不能指導CDK4/6抑制劑的治療,因為這些突變患者仍然能從CDK4/6抑制劑的治療中獲益。
本次還報告了MONALEESA-3研究中位隨訪56.3個月的數據,OS持續改善(53.7個月對41.5個月)。且無論一線還是二線治療,ribociclib+氟維司群組的中位OS均一致獲益(一線為未達到vs. 51.8個月;二線為39.7個月vs. 33.7個月)。
同時顯著延長至化療的時間(10個月)。進展后的治療選擇兩組相似。此外,國產CDK4/6抑制劑的Ⅲ期Dawna-1研究結果也亮相于本次會議,PFS達到研究終點,并有效延長了至化療的時間,患者耐受性良好。
除了CDK4/6抑制劑,還有BCL2抑制劑公布了針對HR+/HER2-轉移性乳腺癌的Ⅱ期VERONICA研究數據,但結果呈陰性。
圖6. MONALEESA-3研究2線OS結果
SYSUCC-002 研究則納入了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結果表明在曲妥珠單抗基礎上聯合內分泌治療非劣于聯合化療,其中,無病間期(DFI)>24個月的患者,更可能從聯合內分泌治療中獲益,而DFI≤24個月則更可能從聯合化療中獲益。
圖7. SYSUCC-002 研究PFS結果
圖8. SYSUCC-002 研究OS結果
在TNBC方面,FUTURE-C-PLUS研究采用了基于分子亞型的首次三藥聯合(化療+免疫+TKI)治療模式,其ORR數據高達81.3%,PFS尚未成熟但令人期待,同時研究表明NGS基線體細胞突變(BACA1、KAT6A、PKD1)可能預測治療反應,期待后續FUTURE-Super研究成果。
此外,轉移性乳腺癌口頭報告專場上,IMpassion130研究探索性分析結果表明,腫瘤微環境(TME)因子和免疫療效具有相關性。這項探索性分析為精準預測腫瘤免疫治療療效、探索免疫治療有效的分子分型提供了循證醫學證據,極大地促進了TNBC的精準治療。
圖9. FUTURE-C-PLUS研究ORR結果
圖10. FUTURE-C-PLUS研究生物標志物分析
隨后在李綱教授的主持下進入討論環節,賀敏教授就 “SYSUCC-002 研究對臨床實踐的啟示”發表觀點,SYSUCC-002 研究盡管PFS數據還未公布,但是從PFS曲線來看,目前已經超過了12個月。
單靶聯合化療就能取得如此好的結果,提示在此基礎上聯合帕妥珠單抗可能會有更好的獲益。目前臨床實踐中,對于HR+/HER2+患者,確實會傾向于化療聯合雙靶,以進一步提高生存獲益,而對于不耐受化療,對生活質量要求高的患者,可以選擇靶向聯合內分泌治療。
劉引教授針對“TNBC亞型如何界定,不同亞型如何診療?發表看法,在FUTURE系列研究中,研究基礎是基于復旦通過自主研發的3個生物標志物將TNBC分為4個亞型:免疫調節型(IM)、腔面雄激素受體型(LAR)、基底樣免疫抑制型(BLIS)、間質型(MES)。
在不同亞型中都能找到不一樣的靶點。其中IM亞型,以CD8+T細胞高表達為特征,針對免疫治療較為敏感。在LAR亞型中,觀察到17%-20%人群存在HER2基因激活突變,這類患者接受抗HER2治療,已經顯現出初步療效。BLIS亞型患者接受抗血管生成聯合化療也有不錯效果。
另外,MES亞型中,若患者存在PI3K/AKT/mTOR信號通路激活突變,能觀察到化療聯合mTOR抑制劑具有明顯縮瘤效果。總體而言,在復旦TNBC 4分型中,CD8是用于篩選對免疫治療敏感患者的可靠、重復性高的生物標志物,相比PD-L1和腫瘤突變負荷(TMB)等更具特異性。
針對“不同CDK4/6抑制劑如何選擇”這一話題,劉引教授表示,可能針對繼發性耐藥患者,或者原發性耐藥患者,不同CDK4/6抑制劑效果有差異,所以臨床應用時會根據DFI,判斷患者是原發還是繼發性耐藥,再進行藥物選擇。
針對“多基因檢測能否為CDK4/6抑制劑的選擇提供幫助”這一話題,賀敏教授表示,目前ESR1、PIK3CA、P53這些指標可以提示預后,但不能作為預測因子判斷CDK4/6抑制劑的療效。
并且基于目前的臨床數據,CDK4/6抑制劑的整體療效較為穩定,用于HR+/HER2-乳腺癌還是比較廣譜的推薦,未來需要更多證據幫助選擇精準獲益人群。
最后,王中華教授作了精彩總結,她表示今年ASCO大會的研究內容豐富,亮點頗多,其中不乏可以改變臨床實踐的重磅成果。她也指出,CDK4/6抑制劑在晚期HR陽性乳腺癌領域占據著重要治療地位,但是希望未來能提高可及性,惠及更多患者。同時,她也期待在TNBC分型指導下的系列研究未來能獲得更好成績。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