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惡化程度比較高的疾病,在癌癥威脅健康的過程中容易引發各種不良癥狀,如果沒有第一時間針對癌癥展開治療,沒有通過合理的方式控制癌癥的發展,有可能在癌癥持續威脅健康的過程中引發各種癥狀,讓患者痛不欲生。
相反,癌癥患者在有效治療的情況下,也會不斷有好的跡象出現,病情持續穩定。那么,癌癥患者在中醫藥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哪些情況,說明癌癥患者病情穩定,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呢?
1、體重增加
癌癥到了中晚期后,攝入減少、消耗增加,二者之間矛盾的結果就是病人體重下降、消瘦。其中消耗多少與腫瘤大小、病灶多少有直接關系,癌細胞越多消耗越大,因此消瘦多見于中晚期病人,尤其是晚期病人。
營養不良和消瘦會導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加速腫瘤的生長,并可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果經過治療后,胃口好,能吃飯了,患者體重上升,就在一定程度上能證明患者病情有好轉。
2、檢查結果正常
想要判斷癌癥是否好轉,可以通過影像學和腫瘤標志物的情況進行判斷,在腫瘤治療期間,為監測治療療效會定期針對腫瘤行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MR等,影像學檢查如證實腫塊縮小或消失,原有胸腔積液或腹腔積液減少等,這都提示著治療有效,癌細胞在減少。
同時,一般在癌癥發展過程中通過腫瘤標志物測定,可以發現癌變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腫瘤標志物是衡量腫瘤變化的指標之一,并不是金標準。很多原因會引起腫瘤標志物的升高,出現假陽性。
所以腫瘤標志物升高,不一定是腫瘤進展。反過來腫瘤標志物下降,腫瘤也不一定是好轉。因為一些患者即便患有惡性腫瘤,腫瘤標志物也是正常的,這種情況腫瘤標志物對于腫瘤的評估價值不大。
而且需要動態觀察它的前后變化及與參考值之間的差距。如大腸癌治療前CEA、CA199很高,治療后下降,說明有好轉趨勢。同時如果治療前有肝轉移導致肝功能異常,若治療有效,隨著肝轉移癌的好轉,肝功能也有可能較前好轉,治療有效。
腫瘤標志物的結論,還可以通過覺察患者自身癥狀有沒有所緩解,體征有沒有改變,復查的CT、MR等影像資料上病癥大小有沒有縮小等獲得佐證。
3、觀察臨床表現
腫瘤原發灶、轉移灶浸潤、壓迫是導致癥狀的最主要原因,若治療有效,浸潤、壓迫周圍組織的程度也可能減輕,癥狀自然要緩解不少。
比如食管癌吞咽困難,有些病人放化療后食物停滯感減輕了,疾病就往好的方向發展!癌癥病人,尤其是進入中晚期,往往會有一些可見的癥狀,比如乏力、精神不振、沒有食欲、消瘦。進入緩解期的患者,在這些方面都會得到改善,體重會回升,精神更為飽滿,食欲增加等。
4、精神狀態
精神飽滿,沒有疲倦感,甚至還可以做一些比較輕微的體力運動,這都是癌癥患者向好發展的跡象。大家在醫院里面見到的大部分癌癥患者,精神狀態都不太好,身體也會感覺非常的疲乏。
那么如果精神狀態很好,也就代表自己身體的抵抗力已經慢慢回來了,病情有所好轉了。
癌癥患者通過積極的治療,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身體是會走向健康的。所以當被查出患有癌癥的時候,千萬不要絕望,應該有積極的心態,堅持中醫藥治療意義重大。
中醫認為“正不抑邪”是腫瘤復發轉移的關鍵。經過放化療、手術等治療后,并不能保證體內腫瘤都被清除,加之治療后機體免疫能力的減弱,身體內正邪依舊在對峙,當殘余的腫瘤致病力勝出,疾病發展,出現腫瘤的復發轉移。
所以,在腫瘤患者的康復期,服用中醫藥扶正祛邪,增強身體免疫能力,可有效防止腫瘤的復發轉移。同時,使一些有殘存腫瘤病灶的患者,仍舊可以長期生存,有好的生活質量。
中醫在預防癌癥復發和轉移方面確實有其獨到之處,最突出的優勢是辨證論治,因人而異,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免疫系統很好地恢復。
患者術后盡早開始接受中醫藥持續性的治療,運用中醫的方法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扶正祛邪,從根本上改善體內環境,破壞癌細胞生存、分裂、增殖的條件,從而保證機體的長治久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