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呈持續上升態 勢。作為預后極差的消化系統腫瘤,胰腺癌具有早期診斷困難、手術切除率低、術后易復發轉移等臨床特點,臨床診治極具挑戰性。
本文結合《中國胰腺癌診治指南(2021)》簡要介紹胰腺癌的診治,供一線醫生參考。
臨床表現與診斷
1.胰腺癌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對于合并遺傳易感基因的患者,應定期進行胰腺癌篩查。
2. 血清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診斷標志物,動態監測CA19?9等血清腫瘤學標志物,有助于胰腺癌診斷、預后評估、術后復發轉移監測及療效評價等。
3. 首選多期增強薄層 CT(≤1 mm)用于胰腺癌的術前診斷及分期。對于部分診斷存疑特別是疑有肝臟轉移的患者,建議通過動態增強MRI 進一步評估。
對于擬行膽管支架置入減黃的患者,建議在支架置入術前完成影像學檢查。作為CT或MRI檢查的補充,PET-CT檢查適于合并高危胰腺外轉移風險或需要鑒別腫瘤性質的患者。
內鏡超聲(EUS)在判斷腫瘤 T 分期方面有一定優勢,其準確性受操作者技術及經驗的影響較大,臨床更多以在其引導下穿刺以獲取組織標本為目的,不建議將其作為胰腺癌分期診斷的常規方法。
對合并胰周血管受累的胰腺癌患者,三維可視化技術有助于術前可切除性評估,指導手術入路及術式選擇。
新輔助治療
4.建議對合并有高危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行新輔助治療并提倡開展相關臨床研究,已知高危因素包括 CA19-9 顯著增高、瘤體較大、區域淋巴結腫大疑似轉移、體重顯著降低和伴有明顯疼痛等。
可切除胰腺癌的新輔助治療尚無標準化方案,對于體能狀態好(美國東部腫瘤合作組評分 0~ 1 分)的患者推薦行改良的 FOLFIRINOX 或白蛋白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等多藥聯合方案,術前治療2~4 周期后評估治療效果。
日本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術前吉西他濱聯合替吉奧方案可提高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總體生存期,亦可作為備選方案。
5.新輔助治療有助于提高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R0切除率,改善患者預后,建議對所有體能狀態良好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行新輔助治療。
目前尚無明確的最佳新輔助治療方案,可選擇的方案包括 FOLFIRINOX 及其改良方案或聯合序貫放化療、白蛋白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方案或聯合序貫放化療等。
外科手術
1.對新輔助治療后的局部進展期和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以及合并高危因素的可切除患者,建議切除術前行腹腔鏡探查。
7.根治性順行模塊化胰脾切除術(RAMPS)有助于提高胰體尾癌R0切除率,對遠期預后的改善作用有待評估。
8.除臨床研究外,胰腺癌術中建議行標準范圍的淋巴結清掃,應獲取 15 枚以上淋巴結,以行準確的淋巴結分期。
9.對于有R0切除可能者,提倡行聯合腸系膜上靜脈和門靜脈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根治術;胰腺癌合并動脈受累者,應根據R0 切除可能性、受累部位及是否需要重建等審慎評估手術指征,不建議聯合腸系膜上動脈切除重建。
10.對于合并消化道梗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根據患者一般狀況可選擇胃空腸吻合術或內鏡下支架置入術;對于合并膽道梗阻的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首選內鏡下支架置入或經皮經肝膽道引流術(PTCD)引流。
轉化治療
11.部分局部進展期胰腺癌患者通過轉化治療可獲得手術機會以改善預后,體能狀態良好的患者建議使用聯合治療方案,體能狀態較差者建議使用以吉西他濱或氟尿嘧啶類單藥為基礎的放化療方案,治療前應明確細胞學或病理學診斷。
胰腺癌合并寡轉移
12.對于胰腺癌合并單器官如肝、肺寡轉移的患者,首選全身系統治療。對于治療后患者體能狀態良好、CA19-9顯著降低、影像學評估轉移灶穩定或縮小且無新發轉移病灶出現、有望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可嘗試手術治療。
輔助治療
13.胰腺癌術后均應行輔助化療,盡量在術后 8 周內開始,根據患者體能狀態,首選聯合化療方案。
系統治療
14.不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應根據體能狀態積極進行系統治療,首選聯合治療方案。
15.建議所有不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參與相關臨床研究,并進行基因檢測以確定最佳藥物治療。
16.建議所有確診的胰腺癌患者進行胚系胰腺癌易感基因檢測;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胚系變異基因的攜帶者在專業機構進行遺傳咨詢或在高流量的胰腺中心進行篩查。
17.胰腺癌患者均應進行 BRCA1/2、PALB2、MSI-H/dMMR、TMB 檢測;優先使用腫瘤組織進行基因學檢測,如腫瘤組織檢測不可行,可考慮行細胞游離DNA檢測。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中國胰腺癌診治指南(2021).中華外科雜志.2021.59(7):561-577.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