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野生型約占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70-85%。
盡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已廣泛應用于晚期NSCLC一線治療,但二/三線治療仍嚴重依賴于以多西他賽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尤其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類藥物對EGFR野生型患者治療效果不如多西他賽,所以EGFR野生型晚期NSCLC后線治療仍然是臨床未被滿足的重大需求之一。
普那布林是一種“first-in-class”鳥嘌呤核苷酸交換因子(GEF-H1)激活劑。作為一款選擇性免疫調節微管結合劑(SIMBA),普那布林可通過誘導樹突狀細胞成熟,激活T細胞發揮免疫抗腫瘤作用。
近日,普那布林二/三線治療EGFR野生型晚期NSCLC的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DUBLIN-3)達到總生存期(OS)的主要研究終點。
結果顯示,與標準治療多西他賽相比,普那布林聯合多西他賽在OS主要終點和多項次要終點,包括客觀緩解率(ORR)、無進展生存期(PFS)、24月生存率、36月生存率、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發生率,都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研究獲得圓滿成功。
DUBLIN-3是一項由中國著名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作為總PI(主要研究者)的隨機、單盲、陽性對照的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共入組了559例EGFR 野生型、具有可測量肺部病變的經治NSCLC患者。
患者以21天為一個周期持續接受治療,根據治療分組,在每個治療周期接受多西他賽(第1天,75mg/㎡)和普那布林(第1天和第8天,30mg/㎡)或多西他賽單藥(第1天,75mg/㎡)治療。
主要研究終點為OS,結果表明,與多西他賽單藥治療組(D組,n=281)相比,普那布林與多西他賽聯合治療組(DP組,n=278)對OS的改善具有統計學顯著性。意向性治療( ITT)人群的數據總結如下:
主要終點:
-
OS:p=0.03。
關鍵次要終點:
-
ORR:p<0.03;
-
PFS:p<0.01;
-
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發生率,第1療程第8天:DP組5.3%,D組27.8%(p<0.0001);
-
24個月OS率:DP組22.1%,D組12.5%(p<0.01);
-
36個月OS率:DP組11.7%,D組5.3%(p=0.04);
-
48個月OS率:DP組10.6%,D組0%(p值無法計算)。
安全性終點:
-
DP組4級不良事件(AE)發生率比D組更低;
-
未發現非預期的安全性事件。
DUBLIN-3研究的完整數據和其它主要數據將于近期在全球主要學術大會上公布。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