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樣囊性癌(ACC)最早見于19世紀50年代,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占全部涎腺惡性腫瘤的22%,約占頭頸部腫瘤的10%。
原發氣管腺樣囊性癌(Trache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TACC)非常少見。TACC起源于氣道粘膜下腺,約占氣管惡性腫瘤的10-20%。TACC主要見于氣管及主支氣管,其次是葉支氣管,小支氣管少見。 男性和女性患者的發病率沒有顯著差異,癥狀出現和診斷之間的間隔約12.5個月。
臨床表現
原發氣管腺樣囊性癌起病隱匿,生長緩慢,臨床表現為:
- 以咳嗽、 咳痰、氣短最為常見
- 部分患者可出現咯血,侵犯聲帶時可有聲音嘶啞
- 少數病人因腫瘤過大阻塞氣道表現為呼吸困難、肺部哮鳴音、肺不張,常被誤診為哮喘、慢阻肺、慢支、肺炎、喉癌、甲狀腺癌等疾病。
診斷
明確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氣管鏡檢查及病理活檢。
(1)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發現腫瘤的首選影像方法。通過多層螺旋CT及三維重建技術可顯示腫物的形態、大小、范圍、生長方式及管腔的侵犯情況。CT下主要表現為延管壁分布的軟組織密度影,氣管管壁增厚,局部侵襲較強,可呈浸潤性生長,伴或不伴有局部淋巴結增大及遠處轉移。
(2)磁共振成像(MRI)對軟組織分辨率高,對于提示周圍神經侵犯和軟組織的侵襲優于CT。
(3)PET-CT可能對殘留腫瘤和放療靶區劃定有作用。
(4)支氣管鏡檢查可以直視病變的大小、部位及形態,鏡下表現為突出于管腔的暗紅色菜花樣腫物,可導致管腔狹窄阻塞,腫物表面血供豐富,活檢質脆易出血,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理學檢查是診斷TACC的金標準。
(5)光鏡下可見瘤組織由腺上皮和肌上皮構成,呈巢狀、腺狀、篩狀排列,巢團組織中可有囊腔,胞漿嗜酸,核呈圓形、卵圓形、不規則形,常見神經侵犯。腫瘤細胞均表達CK7、p63、 SMA、calponin、CD117。也有文獻報道腫瘤細胞可不同程度表達 GFAP、CD117、bcl-2。
(圖片來源:臨床肺科雜志,2019年11月,第24卷第11期)
治療和預后
原發氣管腺樣囊性癌(TACC)作為一種低度惡性腫瘤,較常見的氣管惡性腫瘤(如鱗狀細胞癌)預后好,病程長,生長緩慢,從出現肺部腫物到發生阻塞癥狀可達數年至數十年。
該腫瘤淋巴結轉移較少見,可轉移至肺門淋巴結、縱隔淋巴結及腹膜后淋巴結,也可通過血行轉移至肝、骨、腦、腎、皮膚、心臟等組織器官。
手術
手術切除是 TACC 的首選治療手段。手術方法以氣管切除(袖狀或窗狀)及一期吻合為主。手術并發癥包括氣管食管瘺、咽或食管瘺、吻合口狹窄、傷口裂開、聲帶麻痹、吞咽困難和肺部感染。根治性手術切除與 TACC 更好的生存結果相關。
有研究報道5年生存率為88%-100%,單純手術10年生存率為51%-80%。然而,由于氣管切除范圍有限,且 TACC 有向黏膜下組織擴散的趨勢,因此并非總能實現完全切除,切緣陽性率為 59-63%。此外,切除的范圍會增加手術并發癥和手術死亡率。因此,對于非 R0切除的TACC,通常建議術后放療。
放療
對于無法切除、術后復發或切緣陽性的患者可選擇放療,推薦劑量為60-80Gy。
化療
多數研究顯示TACC對化療不敏感,化療效果欠佳,有個案報道紫杉醇+鉑類化療有效。
介入治療
隨著電子支氣管鏡介入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許多既往需要外科手術的氣道病變,可以借助氣管鏡介入治療獲益。支氣管鏡下冷凍、支架置入、高頻電凝、激光等姑息性治療手段,可有效地切除氣道腫瘤,改善氣道阻塞癥狀,而且治療后不良反應較少。
總之,TACC 通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和咳嗽,主要檢查方式為CT和支氣管鏡檢查。TACC惡性程度低,患者可帶瘤生存多年。TACC的治療具有挑戰性,單純手術和手術后放療是最常用的治療方式,對于出現無法切除或無法手術的腫瘤的患者,推薦根治性放療作為適當的治療。
相信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TACC患者會有更多的治療選擇。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