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覓友而言患病之后最不想面對的就是轉移二字,張姐就是一個對“癌癥轉移”提心吊膽的人。
在確診之前,醫生建議行穿刺檢查以確診張姐腫塊的性質。張姐聽說要活檢死活不樂意,原因很簡單,害怕穿刺會引起腫瘤擴散和轉移。
在確診之后,張姐一直忌口,生怕吃錯東西。每一次復查之前都是心驚膽顫,只要身體稍有不適,張姐都要懷疑是不是轉移引起的。
但是,這些恐慌真的有必要嗎?關于乳腺癌轉移都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
誤區01
活檢穿刺會導致轉移
癌癥的確診最終是要靠活檢穿刺病理明確的。大部分人會擔心腫瘤細胞有可能沿著穿剌孔道種植轉移,的確,從理論上講,對癌、瘤的任何刺激,包括針刺、切除、取活組織或其他檢查,以及麻醉藥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擠壓等,都可能造成癌細胞的脫落和擴散、轉移。
但是臨床上這種概率是極低的。隨著穿刺技術的發展,目前所用的穿剌針大多有套管等防護設計,分內外兩層結構,當穿剌針快要碰到腫瘤的時候,就停下來按一下手柄,將帶有凹槽的針芯彈出,扎入腫瘤;再按一下手柄,針芯就會回縮到套管內。
這個外殼就是一個保護通道,在穿刺針拔出的過程中,就避免了腫瘤細胞的外漏,對人體做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并且,即使存在腫瘤細胞的外漏,也不意味著會形成轉移癌。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約有50%惡性腫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惡性腫瘤細胞。癌細胞雖然可以進入血液,但難以在血中存活,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殺死或殺傷。
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漏網的癌細胞才會在機體某些部位“落戶”,從而生長為轉移癌,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再者,穿刺活檢之后會進行常規治療,腫瘤擴散轉移的風險是可以通過治療來抵消的。在所有檢查中,包括穿刺活檢在內的病理活檢是診斷腫瘤的“金標準”,為后續的治療提供堅實的基礎。腫瘤放著不管遲早也是會轉移的,承擔一點點風險,及早進行治療,才是收益最大的方案。
誤區02
吃發物容易轉移
從字面上講,“發”包含發作、誘發、復發之意。
中醫所謂的“發物”,“發”可以理解成“誘發、引發、助發”。原本有慢性疾病的人,體內有”伏邪“,如果吃了”發物“,就有可能會誘發原有的慢性病導致疾病的反復發作。
例子
假如你患上風寒感冒,在感冒快痊愈的時候,偏偏又進食了涼性食物,體內還未除盡的寒邪又被引發出來,造成再次感冒。這里的涼性食物才能稱為是此次感冒的“發物”。
那有沒有能吃了誘發乳腺癌細胞的“發物”?
目前并沒有哪一項研究數據證明哪一樣“發物”可以導致乳腺癌細胞的復發轉移,尤其是大家日常經常提及的幾類發物對于乳腺癌患者并沒有這些誘發的作用。
腫瘤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常表現為消瘦和惡液質,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對治療效果、生存期和生活質量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富含高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能促進機體的康復,特別是腫瘤患者大多經歷了手術、放療、化療后,機體狀況較虛弱,急需補充營養,以修復機體。
坊間流傳的“發物”種類真的太多了,如果什么都不能吃,首先營養就跟不上了,乳腺癌患者的康復質量就得大打折扣,因此除非是有過敏情況等特殊情況的乳腺癌患者對部分發物需要忌口,雌激素需要忌口,其他的食物我們還是需要“雨露均沾”啦!
誤區03
疼痛就是轉移
雖然腫瘤轉移刺激人體后,會發出“疼痛”的早期信號,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意味著轉移。
癌癥患者年齡普遍偏大,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疼痛不是因為腫瘤的原因導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樣,是因為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等非腫瘤原因導致的。還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是腫瘤治療導致的,比如胸部術后肋間神經痛、腰椎術后腰背痛、比如化療后周圍神經炎、放療后神經痛等。
一般來說,遵醫囑按時復查,已經很大程度地保障了病情穩定,如果發生轉移可以第一時間查出來。疼痛和轉移沒有必然關系,疼痛也需要專門的止痛治療。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是需要和醫生聯系的:
- 出現新的部位的疼痛,或原有疼痛惡化。
- 疼痛沒有得到預期的緩解,或緩解的時間維持的不夠長。
- 除疼痛外,出現任何新癥狀(例如:不能走路、不能進食、不能小便等)
誤區04
復發和轉移一樣
大部分癌友對復發和轉移傻傻分不清楚,往往混為一談。實際上,復發強調的是腫瘤曾有個消退的過程,間隔一段時間后再重新生長出來。而轉移是指癌癥從原發部位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了,如腦轉移、骨轉移等。
誤區05
骨鹽代謝減低(活躍),就是骨轉移
目前乳腺癌患者好發的年齡段是在45-54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女性由于機體功能減退的原因,會發生各種各樣的骨鹽代謝紊亂,很多覓友會誤以為發生了骨轉移。其實這和骨轉移并沒有必要的聯系。
一般骨轉移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骨痛,甚至是病理性骨折等,部分患者就是因為骨折就診才發現腫瘤骨轉移的。對于腫瘤患者,為了早期發現骨轉移,可以定期做骨掃描檢查進行篩查。
誤區06
指標升高就代表轉移?
腫瘤標志物在有些醫院又叫做腫瘤標記物,其實是一個東西。這是一種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物質,由腫瘤細胞基因表達所產生,或者由人體對腫瘤細胞的反應而產生的一類物質。
目前,用于乳腺癌診斷的腫瘤標志物有:癌胚抗原(CEA)是廣譜性腫瘤標志物;癌抗原15-3(CA15-3)是術后隨訪和轉移復發的指標;癌抗原125(CA125),正常值應小于35U/ml。
腫瘤標志物僅僅是反映腫瘤存活和生長的物質,只起到監測和預警作用。腫瘤標志物的濃度會根據腫瘤細胞的總量、質量、擴散程度而出現變化,如果機體出現了代謝障礙,腫瘤標志物的濃度也會升高。
首先,腫瘤標志物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假陽性和假陰性的現象,需要根據連續的、動態的變化趨勢作為具體的判斷依據。當腫瘤患者出現了持續性的腫瘤標志物變化,才需要對疾病復發作出警惕,并及時地進行影像學檢查(CT、核磁、PET-CT等)。
因此腫瘤標準物的升高≠腫瘤轉移。
誤區07
手術切除了就不會轉移
手術切除后,依然存在轉移風險。這是因為在惡性腫瘤形成之初,腫瘤的轉移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只是這樣的轉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見瘤體的“隱形轉移”。
這種隱形轉移并不一定會形成轉移灶,因為癌細胞可能在轉移途中就被人體的免疫系統干掉了。但在天時地利的情況下,當腫瘤細胞轉移的部位發展成適宜腫瘤生長的環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會慢慢長出我們看得見的轉移性腫瘤。
正因如此,才會有術后的輔助治療,也就是手術后進行一段時間的放化療、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以殺死身體里可能存在的轉移腫瘤細胞,避免日后出現復發轉移病灶。
同時,定期復查可以及時發現轉移病灶,及早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誤區08
跨過5年就不會轉移
乳腺癌患者復發轉移率最高的階段是在術后2-3年,五年之后復發轉移風險就會逐年下降。但是這并不代表跨過5年就不會轉移,復發轉移與許多因素有關。
相關因素
1
相關因素一,乳腺癌本身的病理、生物學特點決定的。
乳腺癌是一類高度異質性的惡性腫瘤,無論在組織形態、免疫表型、生物學行為還是治療反應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一些類別的乳腺癌預后不佳、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率均較高。
2
相關因素二,是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器官功能以及心理因素。
身體狀況不佳、器官功能不佳都會增加乳癌復發的可能,而心理狀態與免疫力相關,壓力過大會造成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
3
相關因素三,治療不規范、不徹底也是導致癌癥復發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就診的乳腺癌患者都有亞臨床轉移現象,一些脫離原發灶循環到遠處的癌細胞無法通過手術切除到,如果術后沒有進行全面有效地全身治療,那么這些癌細胞就會隱藏下來,成為日后癌癥轉移復發的罪魁禍首。
因此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復發轉移與很多因素有關,但是即使發生了復發轉移,我們依然有很多可選擇的治療方法,隨著對乳腺癌認識的不斷深入,有希望把這種以前的不治之癥變為慢性病狀態。一起期待更多新興的惠及更多的乳腺癌姐妹們
— END —
最后,轉移雖可怕,謠言更兇猛。大家切不可聽信謠言,人云亦云,因此而耽擱了病情,危及生命!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